庄园收集的书画作品,都是当地文化名人普鸿武、朱明伟、李济美的佳作。
其中的飘漾海洋图、跨鹤吹箫图、昭君出塞图、夜游赤壁图和香远益清图等,都称得上是画中精品。
此外,很多书法作品技艺精湛,所写内容更是十分绝妙。
例如写山野村夫恬淡生活的佳句:一犁春雨润无尘,晴后有人绿野耕。
驱犊归来斜日下,披蓑直卧到天明。
又如昭示人生哲理、寓意深刻的名言:积金积玉不如积德,问富问贵还须问心。
居住在陇西世族庄园内的枭雄早已在时代进步的涛声中灰飞烟灭,但是园中的一切却在向人们讲述着陇西世族当年的繁盛。
七、滇南古村落建水团山村团山村因建于一个小山包上而得名。
团山原是彝族村寨,村人大多姓张。
他们的始祖张福在明洪武年间因贸易需要,从原籍江西迁至建水,后又因喜爱团山山川毓秀,再次移居到这里。
现在村庄面积16公顷,房屋面积近5万平方米,大多是建于清末的汉族民居,现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几十座,代表性的建筑包括张家花园、将年弟、司马弟、皇恩府、秀才府、大乘寺、张家宗祠、锁翠楼等。
古朴的建筑现在团山村共有200多户人家,近千口人,依然保留着东、南、北三座寨门,村子的街道也是用大青石板铺成的。
各户人家的大门都是主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大多采用高高挑起的斗拱飞檐。
团山民居的布局和装饰与江南民居近似,建筑都坐西朝东、背阴向阳。
每座房屋都以天井为核心,青砖作山墙的山尖、勒脚、墙裙,白灰粉饰外墙,屋面为青瓦。
大门多在立体建筑一侧,经过宽窄不一的过道通往主体院落。
团山村代表性的建筑——张家花园,是张氏后人张汉庭于清光绪年间修建的私宅,最能反映这种风格。
团山村现存的古民居,多是清末到民国初年建成的。
他们采用典型的中原汉族传统建筑设计,并巧妙地吸收了彝族土掌房的建筑特色,由此形成了布局灵活、外雅内秀的风格。
在这些民居中,有很多是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及纵横组合连接成的建筑院落,其中最常见的样式为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跑马转角楼等。
建筑物大多有木雕彩绘装饰大门,雕梁画栋,并在四壁上布置书画,甚至在壁板的后椽头上还装饰着精美的字画。
据统计:团山村的诗词楹联有5000多副,其中一座楼的天花板上就有上百幅彩绘书画。
此外,建筑物中沿天井的内界面也有精美的木雕,还有石雕、砖雕及彩绘,均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简繁得体。
在梁棹窗棂间的精细木雕中,工匠采取不同的雕凿方法,将穿漏和浮雕相结合,使木雕人物、动物、植物都栩栩如生。
2005年6月21日,云南建水县团山村因很好地保存了19世纪中国建筑的风貌,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批准为2006年世界100个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对象之一,并于当年获得了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称号。
八、云南第一个历史文化名村——郑营郑营村位于云南石屏县城西10公里的宝秀镇赤瑞湖边,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它有着云南第一村的美称。
村子面积为2平方公里,村内居住着汉、彝、傣、哈尼等族的居民。
郑营村在明洪武年间叫普胜村,是一个彝族聚居的村子。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侯兰玉、沐英等人,统率30多万大军出征云南。
当时军中有一个叫郑太武的人,随军驻扎在蒙自。
到了他的儿子郑从顺时,一家人从蒙自迁到了石屏,并选择山青水秀的普胜村定居。
不久,人丁兴旺的郑从顺将普胜村改名为郑营。
这时云南已经平定,镇守云南的沐英向明太祖朱元璋建议,移中原的大姓到云南居住,各族居民被迫迁往元江、西双版纳等地。
于是,郑营又有武姓、陈姓、李姓等汉人迁入,郑、武、陈三大姓还在村内建起本族的宗祠,使得郑营变成多姓汉人聚居的大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