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滇味文化 > 第三章 历史印痕(7)

第三章 历史印痕(7)

2025-03-31 02:11:25

过去的郑营村好像一个完整的小城,四周筑有围墙,南北开有城门并筑有坚固的炮台,东西各建有一道栅子门。

现今围墙、炮台已不存在,只保留着东西走向的青石板路。

现在,郑营村东西长近千米,南北宽约400米,村中保留下来的青石板路把村子分成上下两半。

村内有三街九巷,它们多以姓氏和地理环境命名。

其中三街为南巷后街、北巷前街、村中正街;九巷是陈家巷、张家巷、西陈家巷、马家巷、李家巷、深巷、余家巷、里沟上巷、马沟上巷。

郑营村现有400多座四合院,保存完整的有近30幢。

这些民居建筑很有特色,大多为土木结构、坐北朝南、青瓦铺顶的双层楼房四合院。

民居的屋顶为硬山顶式,屋脊笔直,左右山尖向上翘起,左边的略高于右边的,取风水学中的左青龙,右白虎,青龙压白虎之意。

村中著名的建筑有陈氏宗祠、郑氏宗祠等。

陈氏宗祠建造于1925年,坐南朝北,占地1200多平方米,通面宽24米,总进深52米。

祠门为三开间瓦顶、砖石结构牌坊,门框用砖石拱卷。

匾联用青石阴刻镶嵌在砖壁上,明间门额上有长宽约1米的4块石匾,上面阴刻着陈姓宗祠4字。

匾下有郑营人、光绪时进士、曾任黎元洪总统秘书的陈鹤亭所题的对联。

次间的匾联都是云南总督唐继尧所书,匾长半米多,上面刻着楷体的源远流长4个字。

祠门背面的明间上有光绪时进士、著名书法家陈荣昌楷书撰写的迪光贻令匾,两边是他写的对联一副。

在次间壁上有赵港务行书所题的继志述事石匾,两边是赵藩写的一副对联。

进入陈氏宗祠祠门后,沿中轴线依次分布着石桥、中殿、正殿。

中殿和正殿的前面各有一个小院子,其两侧对称分布着偏殿楼阁。

中殿前有一个单孔石拱桥,桥上有很多栏板和望柱,望柱头上还雕有十二生肖。

中殿建在半米多高的石台上,四周建有回廊。

正殿建造在1米多高的石台基上,大殿前有两座近2米高的石狮。

它同样是重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分为上下两层楼,高大雄壮、庄严肃穆。

陈氏宗祠东面百米处有郑氏宗祠。

现存的郑氏宗祠为土木砖石单檐硬山顶两进四合院结构,始建于清光绪八年,占地700多平方米,比现存的陈氏宗祠建造还早,但规模比陈氏宗祠小,因年久失修,已略显衰败。

但是,若仔细看一下建筑上的雕梁画栋、描金绘彩,特别是宗祠屋檐上繁复的雕刻、精美的图案,其造诣绝对超过了陈氏宗祠。

在郑营村民居中,以位于村中心的陈载东的住宅最为豪华。

陈宅占地约1000平方米,坐南朝北,大门以青石和砖混合砌成石墩,然后嵌上栗木门框和红椿木大门。

大门的头横梁叠起,斗拱、昂枋、檐板上都有精细的雕刻和彩画的瑞兽、花草、鱼鸟等图案,门槛左右还分列着石门枕。

从大门进去依次是下堂院、中堂院、上堂院。

下院的左右耳房有方格梅花窗以及图案精美、雕刻细腻的屏门。

中堂的楼上楼下、前前后后共有隔扇门48扇,屏门上雕刻着各种花草、吉祥物和条形格图案。

上堂屋的明间可以进入耳房,左右两边还有寿字图案的圆窗,并有两根直通楼上的大圆柱。

圆柱前后有吊脚柱,前吊脚柱下有镂空雕刻的木灯笼。

上院楼四个角的屋檐处分别伸出三根小柱,与栏杆相连。

整座陈氏民居大院十分豪华、典雅,现已成为省级重点文物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