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滇味文化 > 第三章 历史印痕(8)

第三章 历史印痕(8)

2025-03-31 02:11:25

在郑营村的民居里,人们还能轻易看到不少诗词、警句、对联,如我本山中人,在说山中话,三月卖松风,人间恐无价;性静情逸,心动神疲;满腔心事凭谁说,只向花前诉一声等。

在这里,古老的民居和村民和谐相处,共同展示出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九、石鼓镇石鼓镇一角石鼓镇位于云南丽江西侧,距丽江古城50公里。

长江从青海发源后,由滇西北进入云南,并在到达石鼓镇之前,与怒江、澜沧江一起形成了三江并流的自然胜境。

在丽江县石鼓镇,长江从原来的由北往南前进,掉头折向东北,突然来了一个大转弯。

它没有继续向南流,而是逆转奔入了中原,由此形成壮观的长江第一湾。

石鼓镇背负青山,面临金沙江,坐落在一片开阔的坡地上,民房多顺坡势而建,一条小街穿行其间。

石鼓镇旁有一条冲江河,在它与金沙江的汇合处有一座木板铁索桥,桥的西头立有一座形似鼓的青石碑,石鼓镇因此得名。

唐代时,石鼓镇属于南诏铁桥节度使的属地。

元朝初年,忽必烈兵分三路攻大理国,西路大军从西藏入滇,曾在此与大理军队激战,并从这里渡江一举攻下了罗波城(罗波是纳西族语,意为石鼓)。

石鼓镇还是云南与西藏之间的要冲,金沙江到此后,由于江面变宽、水势平缓,很容易摆渡过江,所以这里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明朝时,丽江土司在政府的支持下曾从此出兵与吐蕃交战60多次,并于嘉靖四十年(1516年)进军吐蕃时取得大胜。

1936年4月,贺龙、任弼时率红二方面军长征路过云南时,也从石鼓镇横渡金沙江,并成功渡江,实现了北上抗日和战略转移的目标。

后来,丽江县人民政府在凤凰山顶上建立了红军渡江纪念碑,碑前有一尊雕塑,是一位红军与一位老艄公深情道别的场景。

整个纪念碑由台基、碑座、碑身、碑额四部分组成,碑座呈方形,碑通高81米,南面阴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的字样。

石鼓镇上还有一座古代的小亭,里面竖着一个石鼓,鼓面上刻有很多铭文,记载了当年丽江土司向北进军吐蕃并得胜凯旋的功绩。

在这个近一人多高的鼓面上,有一道仔细分辨后能看得见的弥合裂缝。

据说它有神奇的功效,当这个缝自动闭合时,就预示着国运昌盛。

1963年,郭沫若先生曾来到这里,对此神奇之事惊叹不已,还专门留下了墨宝。

后来人们就把它作为亭廊上的对联:民心得失演古今兴亡史,石鼓合开占天下治乱情。

石鼓镇曾经是内地到西藏茶马古道上的一座重镇,集市贸易由来已久,相当繁荣,至今依然人气旺盛。

而且,石鼓镇历史悠久,从这里走出了很多文化名人,如清末创办第一所学堂的周晖先生,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副主席、擅长中国画的周霖先生等。

十、兰津古渡与霁虹桥兰津古渡位于永昌古道上的天险处,今保山市罗岷山和大理永平县博南山之间的澜沧江上,自古以来就以悬崖奇渡而闻名天下。

澜沧江是云南省内的四大河流之一,发源于青海的唐古拉山。

进入云南后,澜沧江在横断山脉的山谷里奔流,两岸高山耸立、河道狭窄、险滩众多、水流湍急,给交通带来了极大不便。

居住在两岸的人为了能方便交往,在江上开辟了兰津古渡。

据史籍记载:早在公元前4世纪,人们就开辟出了兰津渡,并利用竹筏来往。

两汉时期,人们以篾绳为桥,建成了交通工具——溜索。

诸葛亮平定南中时,为了便于军队通行,在这里建造了木桥。

到了唐代,这里已经出现很多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