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贞元年间(1153—1156年),先不花西征时又用巨木造桥,并题名为霁虹,后称霁虹桥。
后来桥被毁坏,人们又以舟进行摆渡。
到了明洪武二十年(1395年),人们在江的两岸铸了两根铁柱,用来牵引舟渡,但水急时常发生翻船事件。
明弘治十四年(1462年),江顶寺僧人了然集资建了一座铁索桥,建造时先以木头为柱,再用粗大的铁索横接两岸,然后在其上固定木板。
不久,人们为了安全,又把木柱改为铁桩,并在桥上建廊。
此后,霁虹桥又经过多次维修。
清代时,康熙曾亲自为此桥题写了虹飞彼岸,所以现在东岸还建有御书楼。
现存的霁虹桥总长115米,横跨江面的距离约60米,桥宽约4米。
桥身由18根铁索组成,其中承重的底层铁链为16根,用作扶手的铁链为两根,而且每边都用了30根高15米的铁条把扶链与底链相连,形成一个巨大的栏杆状。
底部每隔6米就有一道铁夹板,用来锁住16根底链。
在固定好的底链上还依次铺着4米宽的厚木板,被铁丝固定在铁链上。
桥石礅是用条石在两边的山崖上筑成的半圆形,铁链则穿墩而出,并被牢牢地铆死在崖缝中。
桥台上还建有桥楼,是供守桥人食宿的地方。
20世纪80年代,这里发生了一次罕见的洪水和山体滑坡,大水冲坏了江边的桥头堡和18根铁索,现在霁虹桥只剩下两边的古桥墩。
渡口和古桥两侧的高山中还有著名的博南古道遗迹,桥西的古道大多盘山环绕,所以有梯云路之称。
距离霁虹桥200多米开外有当年的碉堡残垣,前行不远则有一个名为紧三步的石券洞,古时称飞石口。
由于上面山陡石头多,遇到恶劣的天气岩石会落下来伤人,每到这时人们就可以进洞躲避。
紧三步前数十米处有一峭壁,名为普陀崖,上面布满了前人题刻的诗、联、题词,这就是著名的霁虹桥摩崖石刻。
这里最早的石刻刻于明代中期,晚一点的也刻于民国后期,现存30多幅,少部分因自然剥蚀等原因已有损伤,但可辨认的还有近30幅。
这些题刻从内容上看,一类是称颂长虹卧波的。
如:明代成化年间所刻的西南第一桥、督学使吴鹏写的沧水飞虹、清康熙年间的霁虹桥等。
第二类是赞美古渡天堑的。
如:明嘉靖年间的壁立万仞、兰津渡、金齿咽喉等;清康熙年间的天南锁钥、沧水飞虹;乾隆年间的悬崖奇渡、要塞天成。
最后一类是称颂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诗联。
在这些诗联中,文采、书法俱佳的首推明代永昌(今保山)人张含的《兰津渡》,诗云:山形宛抱哀牢国,千崖万壑生松风。
石路其从汉诸葛,铁柱或传唐鄂公。
桥通赤霄俯碧马,江含紫烟浮白龙。
渔梁鹊架得有此,绝顶咫尺樊桐公。
这首诗用楷书题于壁上,形式为横幅,每个字约有10厘米见方。
在这首诗中,诗人深情地称颂了霁虹桥的历史和宏伟气势,表达了他对前人开辟渡口建桥之功的凭吊。
此外,还有明代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春,监察御史王大任题写的对联:怪石倒悬侵地隘,长江诘曲盘山多。
这个对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生动地写出了兰津古渡的地形特点。
这些题刻中所刻的大字很多,有的近2米高,气势雄浑壮丽。
这些石刻作品中隶、草、楷书各体均有,既成为历史、文学、书法的宝贵资料,也为山川增添了光彩,增强了游人的逸兴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