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滇味文化 > 第一章 云南汉文化(2)

第一章 云南汉文化(2)

2025-03-31 02:11:25

二、云南汉族方言云南汉语方言属于北方语系,是西南官话的一种,与四川、贵州的方言比较接近。

但是,经过仔细辨别后,仍可发现云南方言与四川、贵州的方言有着小小的不同,如一些词的语调升降不同,而且说话语音比较低沉。

在历史上,云南与外界几乎无交通,少数民族都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

后来,随着云南地区逐渐被开发,中原文化开始对这里产生影响,而且明清时期大量汉族移民的进入使汉语成为这里的主导语言。

但是由于移民来自不同的地区,而且在长期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中,语言文化彼此受到了一些影响,逐步形成了云南汉族方言。

云南汉族方言的一些汉语使用和说法都有本地的特色,比如云南人把吃饭说成干饭,这个干就是吃的意思。

好客的云南人在招待外地客人吃饭时,常常会对着一桌男女客人热情地说:使劲干!不把肚子干大了,不能走的哦!如此一来,外地人想不产生误会都难。

此外,还有一些读音上的偏差,如一个人说:走,上该买孩子刻。

别奇怪,这句话的意思是:走,上街买鞋子去。

云南汉族方言中的街就读该,鞋子一般都读成孩子,刻字在这句话里则是去的意思,有时候只是一种语气助词。

比如去刻,刻字就和吧用处相同。

在语法的使用上,云南汉族方言经常把一些动词倒置于句头,表反问和提问的语气。

比如:人们见面后就会问给吃掉饭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饭吃了没有;说给打牌?意思就是打不打牌。

云南人也很讲文明礼貌,在汉族方言中就有一些固定字组合成的搭配,是对人尊敬的称呼。

如在街上遇到一个人时说:你聂给饭吃掉了;他说:干饱了,你聂?他们两人的对话就是说:您吃了饭没有?吃饱了,您呢?在这里,你聂就是尊称对方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

三、云南汉族民歌云南被誉为我国的歌舞之乡,拥有灿烂的民族音乐,并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汉代的文献中就已经有了云南民间歌曲的记载,在云南还发掘出土了距今2000多年的编钟、铜鼓、葫芦笙、锣等乐器。

虽然不少乐器和民歌都是云南少数民族所特有的,但是云南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交往中,其文化和音乐也进行了广泛的交融。

因此,云南的汉族民歌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曲调上比四川、贵州民歌更富有变化。

此外,由于历史上有很多江南人迁徙到云南,所以云南的汉民歌又含有江南民歌的因素。

云南汉族民歌一般可以分为山歌、小调、劳动歌曲、舞蹈歌曲四大类。

在一些地区,云南汉族山歌也叫做调子,主要是在山野和田间演唱。

由于演唱环境很宽松,所以歌曲的曲调都比较自由、舒展、高昂和奔放。

山歌还常采取对唱的形式,对唱时双方保持一定距离。

为了唤起对方的注意,常常开始先唱一个漫长的引腔,再唱下面的主要内容。

这类山歌大多没有固定歌词,多为即兴演唱,而且歌曲的旋律很优美。

云南汉族的小调也叫做生活小曲,数量很多,内容题材广泛。

小调的来源很复杂,既有明清的小曲,也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族民歌,它们大多有固定的唱词。

云南劳动歌曲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在集体劳动中,为了鼓舞大家的劳动情绪,减轻劳动带来的疲劳,起到协调动作的劳动号子。

它通常由一个人唱,众人进行迎合,所以歌曲有鲜明的节奏和强烈的劳动气氛。

一种是伴随着特定的劳动生产所唱的山歌。

最后一种是由专职歌手在田间伴随劳动进行即兴演唱,演唱曲调多用山歌和小调联缀而成。

云南舞蹈歌曲则通常是指具有鲜明舞蹈节奏的、在花灯歌舞中的曲调。

云南汉族民歌在国内享有很高的赞誉,其中《猜调》、《小河淌水》、《绣荷包》、《耍山调》等受到很多人的喜欢。

一些民歌演唱者还随各种艺术团体先后访问波兰、罗马尼亚、德国、朝鲜、日本、印度、印尼、缅甸等国,把云南的汉族民歌带到这些国家的舞台上。

四、云南的甲马纸甲马纸也叫名纸马或者甲马,实质上就是木刻黑白版画,因为它只存在于民间,所以也被称为民间版画。

甲马纸以阳刻线为主,木刻之后用水墨进行印制,可产生线条简洁粗放,线面错杂纵横、虚实变化,而又协调统一、古拙朴实的艺术效果。

甲马纸在滇南、滇中、滇东北和滇西都广泛存在。

通常用的甲马纸为六种一套,分别由灶君、山神、土主、门神、桥神、水火二神组成。

甲马有两种:一种是顺甲马,另一种是倒甲马。

画面中的人在马后面的版画就叫做顺甲马,是用来迎神的;而马在人之后者则称为倒甲马,专门来驱鬼除祟。

云南纸马分布很广,至今还在印刷出售,供一些人宗教信仰所用。

云南一些能念咒语的人,便是深通使用纸马的巫师。

这些人大多在家中藏有木刻原版,会印制纸马且擅长用它进行民间的宗教迷信活动。

据考证:早在明朝初期,汉族就已经出现使用纸马的现象,而且在一些书中也能看到有关使用纸马的文字。

《水浒传》第三十九回中就描写了神行太保戴宗在脚上绑的甲马,他在用完之后再用数百金纸烧送,这段文字就说明纸马是用于施行法术的专门纸符。

明朝初期过后,大量汉族人迁移到云南,他们的到来自然把汉族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习俗带到了云南,甲马就这样被带到了云南。

起初,云南纸马只是汉族人使用,后来少数民族中的白族和彝族也开始使用。

这主要是因为云南汉族与当地土著文化在进行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了使用纸马的习俗。

现在,国内绝大多数地区的纸马早已成为历史,而云南的纸马依然存在。

这主要与历史上云南地理环境闭塞,交通不发达,长期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缓慢,一些地区的历史进程落后于国内大多地区有关。

在一些边远偏僻的乡村,人们对现代化的科学知识知之甚少,还没有形成一种新的科学思维和概念,头脑中的诸神众鬼迷信观念也没有消除,因此被用来迎神驱鬼的纸马仍没有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