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西双版纳的傣人多信奉原始宗教,包括祭寨神和寨鬼。
寨神是整个村寨的守护神,它的象征物通常是木桩或者巨石,每年都要由管理寨神象征物的人主持祭典,祈求寨神保护平安。
寨鬼是各寨的鬼,傣族人通常在村寨的四个方位安装木门,四门之间纵横连接的路称为鬼路。
每年,人们还要在头人的带领下祭寨鬼,即祭勐神和勐鬼,这是因为傣族人认为勐神和勐鬼是勐(勐是由有血缘或历史关系的村寨组成的区域)的祖先。
在祭祀勐神、勐鬼时,还要宰杀牛和猪作为祭祀品,参加祭祀的人必须统一服饰。
后来随着佛教的进入,原始宗教逐渐被佛教取代,但它并不是完全消失了,而是与佛教掺杂在了一起。
小乘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到明朝中叶以后发展到鼎盛时期。
当时,小乘佛教主张男人在一生中一定要过一段宗教生活,即进佛寺当和尚。
这种思想对傣族人影响很大。
他们认为男孩只有当过和尚才算受过教育,才能有结婚的权利。
而没有当过和尚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受到开化的人,会被人看不起。
所以在过去,傣族男孩的启蒙教育就是从当小和尚开始的。
寺院里的和尚还分护用、帕、督、祜巴等很多等级。
傣族男孩刚进佛寺是护用,此时开始学习傣文和佛学基础知识,为当僧人做好准备。
当他经过寺院的授戒仪式后就是帕等级的僧侣,可以剃发穿袈裟了。
他如果在寺院生活到20岁以上,就可以成为督级的僧侣。
不同等级的僧侣在衣、食方面都不相同,在上下关系及等级的高低方面,均表现为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傣族基本上全民信佛教,因此每个村寨都有一座佛寺,而且寺院通常会在村里大量招收男孩当护用。
寺院僧侣的晋升和还俗,也带有全民的性质。
当小孩从护用升为帕时,全村都要为他举行庆祝仪式。
不同等级的僧侣还俗也要经过寺院和村寨统治者的批准,并举行不同而繁缛的宗教仪式。
还俗的僧侣还要根据以前的等级,决定给予不同的荣誉和称号。
而僧侣的生活,则由村民和教徒负责供养。
每天清晨,由值班僧侣到各家去拿食物,此时各家都要把蒸熟后的第一团米饭送给僧侣,以表示自己的虔诚。
在佛教斋日等宗教节日,傣族人还要向当地寺院布施,僧侣也在此时向群众宣扬佛法和戒律。
在傣历一月的赕帕节、好轮瓦萨节,傣历十一月赕坦木节、赕黛哈班节等,当地傣族人也要向佛寺进行不同的布施。
在赕帕节时,每对夫妇要向僧侣赠送做袈裟的布;在好轮瓦萨节,傣族人向寺院赠稻谷;在赕坦木节,人们要献经书。
三、傣文傣文是傣族人发明的本民族文字,并根据不同的使用地区和文字形式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
这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的字母系统,为拼音文字,且与泰文、缅甸文、柬埔寨文和老挝文同属一个语系。
字序一般是从左而右,行序自上而下。
但它们的形体和结构并不相同:傣仂文和傣绷文为圆形字母;傣哪文为方形字母;金平傣方圆兼备,还有一些尖角形的字母。
傣仂文主要使用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孟连等县;傣哪文主要用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地区及保山、腾冲、景东、景谷、临沧、沧源、双江、耿马、镇康等地的部分地区;傣绷文为德宏州瑞丽县和澜沧等县的部分傣族使用;金平傣文主要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的傣族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