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文中傣仂文的创制年代最久,大约在公元6—8世纪之间就出现了。
此文最初只有41个字母,与巴利文字母的读音和顺序一致,后来根据傣语特点增添到56个字母。
其中有48个辅音字母,根据声调高低分为2组,且它们只用2个声调符号。
剩下的8个字母是7个元音和1个带辅音尾的韵母。
在一般情况下,元音字母和韵母写在辅音字母的上下左右,声调符号写在字的上方。
傣哪文创制于14世纪,共有19个辅音字母,几十个代表单元音、复合元音和带辅音尾韵母的字母和符号。
这种文字常用同一字母表示不同音位,也用几个字母表示同一音位,没有声调符号。
傣绷文大约形成于十四五世纪,与缅甸掸邦的掸文相同,使用和特点与傣哪文接近,但是比傣哪文少了一个辅音字母。
金平傣文形成得比较晚,共有44个辅音字母,根据声调高低分为2组,文字元音的表示方法比上面的3种要复杂一些。
这4种傣文在书写中都有合体字和形体固定的字,在书法上也有一定的规范。
傣仂文与傣哪文的使用范围最广,用它们写成的文献很多,其中包括历史、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经典、天文历法、农田水利、占卜、卦辞、故事、唱词、文学、军事学等方面的著作。
这些书籍中还有一部分译自汉语小说、京剧和滇剧,以及从印度翻译过来的文学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傣仂文和傣哪文进行了改进,综合它们的长处改制成了新傣文。
新傣文在保留原来表音特点和字母形式的基础上,根据实际语音增删了一些字母,改变且增添了部分声调符号,并对字母读音、附加符号的使用和书写规则进行了规范。
改进后的新傣仂文比原来减少了6个辅音字母,只剩下42个辅音字母,然后按照音调的高低分为2组,表示21个辅音音位。
另外还设计了2个声调符号,并在书写上取消了合体字,保留了一些省略形式。
改进后的新傣哪文仍有19个辅音字母,但更换了其中的3个,并增加了5个调符,也取消了合体字。
改进后傣文的声韵调系统比以前更清楚了,文字结构也趋于严密,更加方便书写和印刷了。
四、傣 族 文 身文身在傣语里叫桑门,傣族的先民百越族在远古时就有文身的习俗。
关于文身还有一个小小的传说:远古时期,红河里来了一个水怪,害得人们都不敢到河里捕鱼捉蟹。
穷小子媒桑为了给年迈多病的母亲看病,冒着被水怪吃掉的危险,常到河里捕鱼。
一天,媒桑在打鱼时唱起了情歌,歌声吸引了河里的小龙女,她变成小金鱼钻到了媒桑网里。
老龙王见女儿很久没回来,就派乌龟丞相去找。
龟丞相变成一个少年,走进傣族村寨寻找。
无意间,他来到了媒桑家里。
好客的媒桑准备杀了金鱼来招待他,少年上前拦住他说:你不要杀死金鱼,我用三斗金和三斗银跟你换。
媒桑问为什么,少年告诉他这是龙女。
媒桑听后说,自己不要钱财,也愿意把龙女放了。
少年临走时,在媒桑身上刺满了花纹。
此后,媒桑一到河边,水怪就会被吓跑,于是其他人就学他的样子,也在身上刺花文身。
实际上,文身和原始宗教信仰有关。
傣族的文身与宗教巫术相结合,并派生出多种文身方法,如黥、刺、纹、墨,即在皮肤上刺好花纹,留下印痕或图案;镶、嵌就是把宝石嵌入肉体,让皮肤长合封住伤口。
傣族文身分整体文身和部分文身。
整体文身是从头至脚;部分文身只在两臂、手腕和小腿上纹一些简单的条纹、符号、咒语、生辰、名字等。
在傣族传统习俗中,傣族男子到一定年纪都要文身,否则就是背叛傣族,人们会不承认他是傣族人,而且他还会受到妇女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