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文身最初是原始宗教的产物,后来它和南传上座部佛教相互依附,使得文身不但成为原始巫术、咒语护身的方法,而且成为膜拜佛祖释迦牟尼,推行佛学、佛礼,利用佛教礼仪、符录令牌护身的方法。
因此其表现手法更加丰富,主要有文字,即用巴利文、傣文、缅文、暹罗文的字母或成句的佛经,还有咒语、符录、图案等。
图案则是人形纹、半人半兽纹、佛塔纹、工具纹等;图案花纹中有圆形、椭圆形、云纹形、三角形与方形等图形;动物花纹中有龙、凤凰、狮、虎、豹、鹿、孔雀、象、金鸡、蛇、猫、兔以及植物的叶子和花等。
傣族在进行文身时,有专门制造的文身工具、特殊配制的原料,以及固定的文身程序,而且还有一定的仪式和禁忌。
五、傣 族 婚 俗傣族婚俗很有本民族的特色。
青年男女双方恋爱成熟后,男方就请自己的舅父、姨母去女方家提亲。
这时,女方的父母不发言,由族长和本村的头人询问结婚上门的年限和如何宴请亲友等,只有他们认可了才能结婚。
傣族婚礼场景在德宏等傣族地区还有偷亲、抢婚的形式。
男女双方感情成熟后,就确定好抢婚日期。
男青年邀请一些伙伴,带着砍刀和铜钱到预定地点埋伏,等待姑娘走来,抢后就跑。
姑娘要假意呼喊家人,男方则把铜钱撒下逃去。
两人既成事实后,男方便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邀请头人和亲友一起商量,等送来聘礼后才算正式过门成亲。
傣族的婚礼在傣语中称为金欠,为结婚宴请的意思,婚期一般都定在每年的开门节至关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到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这段时间。
傣族男女结婚一般实行从妻居的习俗,也就是男的到女方家上门居住,因此婚礼在女方家举行。
在婚礼开始之前,新郎和新娘先要到佛寺去拜佛,祈求吉祥幸福、白头偕老。
举行婚礼当天,男方家派出很多亲朋好友到女方家参加婚礼,这些人陪着新郎,敲着象脚鼓和芒锣来到女方家,并在沿途不断鸣放鞭炮和鸟铳,以增加喜庆气氛和驱除邪魔。
在这一天,新娘家要杀猪、杀鸡,备办丰盛的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和父老乡亲。
新娘家堂屋内设置茂欢(魂桌),摆上一至三张桌子,然后铺上芭蕉叶,上面摆好煮熟的雌雄子鸡和用芭蕉叶盛装的糯米饭,以及米酒、舂盐棒、食盐、芭蕉、红布、白布、白线等物。
新娘的女友则陪伴新娘梳洗打扮,等待新郎登门。
女方家还在门口的地上铺一条花毯,上面摆一张小供桌,桌上摆放着鲜花和果酒。
等新郎来了之后,请出穿着漂亮民族服装的新娘,两人并排坐在花毯前,请和尚念经。
男方如果要走进女方的家,还需要经过几道关卡:到门口时,竹门早已被关闭,男方需放鞭炮,并付给礼钱,女方才打开门让男方进去;男方登竹楼时,会被女方的家人阻挡,男方需付礼钱才能上楼;进屋后,新娘早就被藏起了来,男方需付礼钱并给女方的朋友敬酒,还要经过几番恳求,新娘才会被送出来。
接下来就是婚礼仪式了,主婚人端坐在茂欢后的正中位置,长者坐在桌子的一边,新人按男右女左的位置面对主婚人跪着。
坐在茂欢跟前的人都要伸出右手搭在桌上,听主婚人念诵祝词,主婚人会揭去盖在食物上的叶帽,为新郎和新娘祝福。
主婚人念完祝词后,新郎和新娘从桌子上取一团糯米饭,蘸点米酒、食盐摆在桌前。
这时,主婚人拿走桌上一根较长的白线,从左至右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肩背上,把白线两端搭在茂欢上,并祝福新婚夫妇幸福吉祥,这样也表示把一对新人的心拴在了一起。
然后,主婚人再拿两缕白线,分别缠在新郎和新娘的手腕上,祝愿新婚夫妇百年好合、无灾无难。
接下来是在座的长者各拿两缕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手上,边拴线边祝愿他们。
拴线之后,桌上的一只鸡要献给主婚人,另一只鸡则给村里的小伙子分吃,预祝他们找到心爱的人,将来也能幸福地拴线。
其余的东西放在新婚夫妇的帐子边,三天后才能吃。
接下来就是宴请宾客,席上的菜肴多是傣族风味,其中有一碗是用血做成的血炖,象征着吉祥和喜庆。
席间,新郎和新娘要殷勤地向宾客敬酒,宾客也会向新郎新娘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则要求他们表演节目。
在傣族的婚礼上,不仅要筹办婚宴,还要请歌手唱歌祝贺。
参加婚宴的人一般也要送点礼物或礼钱,以对主人表示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