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滇味文化 > 第二章 傣族文化(7)

第二章 傣族文化(7)

2025-03-31 02:11:25

傣族人信仰佛教,每年的佛教节日和迎新年时都要表演孔雀舞,由此也引出了另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孔雀的羽毛并不漂亮,而且也没有美丽的羽翎。

一次,当地举行摆帕拉节日庆典,佛祖释迦牟尼也来到凡间。

虔诚的信徒们为了能得到佛光的照射,早早地就赶到寺院,把佛祖给团团围住。

一只栖息在天柱山上的雄孔雀得知佛祖下凡的消息后,也赶到了寺庙。

可惜它来得有点迟了,无法靠近佛祖,只能急得在人群外团团转。

佛祖感觉到了孔雀的虔诚心,就向它射去一束佛光,不巧落在了孔雀的尾巴上,结果上面的羽翎很快就出现了镶有金圈的圆眼纹图案。

后来,佛祖在离开时特意叮嘱孔雀,明年的摆帕拉节时再来。

此后,每当摆帕拉节,佛祖就高坐于莲花宝座上接受人们的朝拜,然后观看孔雀向自己献演的孔雀舞。

从此以后,每到宗教节日和年节庆典,人们都要表演孔雀舞。

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等关系,傣族人生活的地区孔雀较多,而且傣族人很早就开始饲养孔雀。

他们喜爱和崇尚孔雀,认为它是美丽、善良、智慧、吉祥的象征。

傣族人还把孔雀视为本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在观察了孔雀的习性后,他们模仿其样子创造了孔雀舞,希望用舞蹈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歌颂美好的生活。

孔雀舞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

最传统的孔雀舞由男子表演,表演者头戴金盔和假面,身穿外罩孔雀羽翼的衣服,在象脚鼓、芒锣等乐器伴奏下进行舞蹈。

舞蹈还有严格的程式,其中包括丰富多样、带有寓意的手形,各种跳跃和转动的舞姿。

表演者用优美的躯体造型,塑造孔雀的神态和自然情景。

孔雀舞多表现孔雀飞跑下山、饮泉戏水、漫步森林、追逐嬉戏、拖翅、展翅、抖翅、点水、蹬枝、歇枝、开屏、飞翔等形态。

在傣族的村寨里,很多人都会跳孔雀舞,而且由于代代相传及民间艺人的精心创造,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

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家对孔雀舞进行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我国的女子集体舞蹈——孔雀舞获得了金质奖章,民间舞蹈——双人孔雀舞获得了银质奖章,而一些傣族舞蹈家所表演的孔雀舞更是享誉海内外。

十、傣族泼水节泼水节是使用傣历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等民族的年节,其中以傣族的泼水节最为热闹,影响也最大。

傣族泼水节也是傣历的新年,是傣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于每年的公历4月10日左右进行,为期3天。

泼水节的热闹场景据说:泼水节最早起源于印度,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

后来,这种仪式被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

届时,人们先到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这种方式表示真诚的祝福。

关于傣历新年,即泼水节还有一段传说:很早以前,人间的天气是由一位名叫捧玛乍的天神掌管的。

他把一年分为旱季、雨季、热季和冷季,并为人间规定了农时。

然后,捧玛乍让一位名叫捧玛点达拉乍的天神代替自己掌管施行。

捧玛点达拉乍自以为神通广大,根本不把天规放在眼里,为所欲为,乱行风雨和冷热。

他的做法弄得民间风雨失调,老百姓叫苦连天。

见此情景,傣族村寨中一个叫帕雅晚的青年用4块木门板做成翅膀,飞到天庭向天王英达提拉诉苦,告诉他人间发生的灾难。

办完事情后,帕雅晚就想飞到最高一层天去看一看,然后再朝拜天塔——塔金沙。

可当他飞到最高一层天时,却不小心撞到了天门上,并把一扇天门给撞倒了,自己也被压死在天庭门口。

帕雅晚死后,天王英达提拉决心惩处捧玛点达拉乍。

他变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去找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谈情。

结果,七位美丽的女子同时爱上了他,并从他嘴里知道了父亲降灾于人间的事,都为父亲感到惋惜。

她们为了使人间免去灾难,决心大义灭亲。

为此,七个人想尽办法,终于知道了杀死父亲的秘诀。

一天,捧玛点达拉乍喝得酩酊大醉,她们就剪下他的一束头发,制作成一张心弦弓,然后割下了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抱在怀中,并不时轮换着用清水泼洒冲洗污秽,洗去它的遗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