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王封皮逻阁为越国公,随后又封他为云南王。
同年,皮逻阁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县)。
此时的南诏还驱逐了洱海地区的吐蕃势力,建立了以彝族、白族先民为主的南诏政权。
统一六诏之后,皮逻阁采取多种措施发展生产,并使用牛耕开辟田地,粮食产量得到提高,当地经济日益发展。
此后,皮逻阁和其子阁逻风在唐朝的支持下,逐步兼并了东爨和西爨,南诏的势力开始发展到滇东,皮逻阁的声望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公元748年,皮逻阁去世。
六诏统一后,南诏与唐朝发生过几次战争,并虏获很多汉族人口,包括士兵、官吏、诗人、技工及普通百姓,彼此关系持续紧张了几年。
这些人进入云南后,他们带来的汉文化对云南地方的民族文化影响很大。
六诏统一,建立以云南为中心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南诏王国,这属于皮逻阁一生的丰功伟绩。
同时,南诏王国的成立使其成为唐朝的西南屏障,加强了云南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对云南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六、晚唐至宋朝时期的云南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南诏王国政权崩溃,待其最后一个国君舜化贞死后,重臣郑买嗣趁机发动政变,自立为王,改国号为长和,可只经历三代就灭亡了。
权臣杨干贞弑杀君王后,拥立赵善政为君,改国号天兴,但赵善政只当了10个月的国王就被杨干贞废掉。
杨干贞遂自己称王,改国号为义宁,但他治国无方,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
就在此时,段思平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
公元893年,段思平出生在云南大理喜洲,祖上世代为南诏大臣。
他诞生时,家庭已是没落贵族。
段思平才干出众、武艺超群,在郑买嗣灭南诏后曾为小府副将,后因立战功升任通海节度使,成为威震一方的大将。
杨干贞为人贪婪残暴,民怨极大;段思平则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
杨干贞听到消息后非常害怕,多次派人追捕段思平,想除掉威胁自己权位的心腹大患,而段思平却多次化险为夷。
为了彻底摆脱险境,段思平决定推翻杨干贞的统治。
他提出减一半税粮、少三年徭役的口号,获得了奴隶和农奴的积极响应,势力由此大增。
在取得滇东三十七部的支持后,他于公元937年2月举行起义。
大军率先攻占下关,接着攻占大理,很快就消灭了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封建政权,并定都羊苴咩城。
段思平即位后,实现了起义前的诺言——释放奴隶、减轻赋税、赦免徭役3年;大张旗鼓地进行改革,废除奴隶制,建立并推行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此外,段思平励精图治,大力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垦农田,推广铁制农具与汉族的先进耕作技术。
他还鼓励发展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使大理国的社会经济在短期内得到快速恢复与发展。
公元944年,段思平在巡视邓州时病逝,其子段思英继位。
此后相继由思聪、素顺、素英、素廉、素隆、素真、素兴、思廉、廉义、寿辉继位。
段正明登基后,在位20年。
到公元1094年,权臣高升泰有了私心。
他策动群臣逼宫,大臣们以段正明为君不振,人心归高氏为由,请其让位给高升泰。
高升泰假装拗不过群臣,迫段正明禅让后为僧。
他在登基称帝后,改国号为大中国。
多年之后,高升泰病重,临终前对儿子高泰明说:自己之所以能立国,是因为当时的段氏势弱,自己死后一定要把国政还给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