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方在出嫁的前夜,还要吃廊长酒,一般都是在当晚10点以后,家人会置办一桌酒席来请来全村的老人。
大伙围坐着酒席,一边吃一边唱着祝贺姑娘。
这天晚上,青年姑娘和媳妇都要陪着新娘,一起唱哭嫁歌。
半夜三更时唱一次,鸡叫头遍又唱一次。
姑娘离家之前,年轻媳妇和姑娘们还要为难一下麦戳。
一般都是在麦戳的脖子上挂一串马铃铛,然后大伙手拉手围着八仙桌跳舞,麦戳则带着铃铛跳起舞来,声音特别响。
他要是跳累了,铃铛不响了,照顾他的姑娘还会帮他摇铃铛。
最后就是送喜神了,大家闹了个通宵达旦后,新娘会被扶上麦戳牵来的马上。
这时,她会拉着兄弟和亲人的手,哭着不愿意离开。
麦戳则要用钱、烟、酒把自己的马铃铛赎出来,挂在马脖子上。
他的帽子会被姑娘们挂上花布条、辣椒、草绳,脸上会被涂上很多锅底灰。
可他还要笑着牵上马匹在门口绕一圈,之后送亲婆骑上马绕桌子一周,麦戳就把新娘接走了。
五、父子连名制彝族现在还保持着父子连名制,它是一种把父名与子名相连的命名制度,历史非常悠久。
据考证:它产生于母系氏族解体、父系氏族确立之后,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母系社会转入父系社会后,世系由按母系计算被改换为按父系计算。
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父子连名可以确保父系血统按直系血亲进行传承,而且还能区分出直系亲与非直系亲。
另一个原因是,这时候出现了私有财产,男性成为父系直系亲属中享有财产继承权的人,所以父子连名制也就出现了。
父子连名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正推顺连父子连名,也就是把父亲的名字放在前面,儿子的名跟在后面,一般都是用祖父名字的最末一个字或二个音节放在儿子名的前面,以后又用儿子名的最后一个或二个音节再加在孙子的名字的前面,世代相连。
第二种方式是逆推反连法父子连名,即儿子的名字在前面,父亲的名字在后面,用父名的一个字或二个音节放在儿子名的后面。
最后一种是冠姓连名法父子连名,即在名字之前或名字之后加上父亲的姓氏。
彝族人都使用正推顺连法父子连名的方式,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通常都是儿子名字开头的一个字。
他们就是这样父子连名,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在传宗接代中,他们每隔九代要进行一次大祭祖,然后从第十代开始,各个家族支系之间就可以通婚了。
通婚后,各氏族家支又以长子为首,将连名向下传。
六、摔跤的传说撒尼族是世代居住于石林的彝族支系,有着风格独特的语言文字、绚丽多彩的服饰、风姿豪放的民间歌舞、古老的诗文传说、传统的斗牛斗羊。
直到现在,他们还保存着古朴粗犷的摔跤竞技传统。
而关于摔跤,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撒尼村寨里有一个青年叫若格帕。
父母很早就死了,也没有兄弟姐妹。
有一天,他正在犁田,看见远处来了一个异乡的客人。
这个客人走近之后,看见若格帕犁田行走如飞,感觉很新鲜,就和他攀谈起来。
若格帕通过交谈,知道这个远方来客就是流落到这里的建文皇帝。
建文皇帝和他说了一会儿话后,就在田头歇息,突然觉得肚子很饿。
若格帕就把自己带来的苦荞粑和蜂蜜拿出来招待他,皇帝越吃越爱吃,就问若格帕:这样好吃的东西是谁帮你做的?若格帕家中养有八九十群蜜蜂,他听到这话之后,就和建文皇帝开了个小玩笑,说自己养着八九十万兵马,手下管着八九十个王子。
皇帝听了很吃惊,瞪大眼睛说:你的兵马比我的还多啊!接着,两人越说越投机,竟然到了无话不说的境地,还结拜为兄弟,长期吃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