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建文皇帝和若格帕到山上放牛,一头大牛突然得了病,肚子胀得像鼓一样,倒在地上动不了。
他俩急忙去东山、西山、南岭、北峰找草药,终于找到一棵。
他们把药捣成汁水,灌进牛肚。
牛吃了草药后,拉出稀屎便好了。
两人见状,高兴得跳了起来,并互相拥抱着在地上打滚。
这事被附近一个牧羊人看见了,还以为他们在打架,就上前去劝解。
可当知道具体原因后,就笑着说这可是好事啊,你们应该互相抱着使劲摔,多跌几跤才痛快!这样就能把那些病魔摔掉了!从此,撒尼村寨的人们为了保佑人畜能够安康,经常举行摔跤比赛,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七、彝族阿哩调彝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每逢过年过节、举行祭祀、欢庆丰收、婚丧嫁娶,彝族人都要请来民间歌手弹四弦、唱长诗,叙述本民族的历史,颂扬英雄豪杰。
在彝族歌曲中,阿哩调最为出名。
阿哩调是彝族各种情歌的统称,也是彝族男女青年表达自己感情的一种形式。
其种类很多,具体可以分为:男女相互试探的试心调、赞美情人的夸夸调、倾诉自己衷情的分别调、表达永世相爱的真情调、歌颂真挚爱情的迎花调、失恋后唱出自己忧怨的失恋调。
阿哩调中的每种小调,曲子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但是唱词却不固定,大多都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唱。
唱词多用五言和七言,用词自然朴素、耐人寻味。
每当到了传统节日,彝族青年男女就开始自编自唱,倾诉自己的衷情。
许多青年男女都是由阿哩调作引线而缔结的姻缘。
最近几年,阿哩调又有了新的发展,文艺工作者综合了彝族民歌音调,并融入唱词、韵白、动作,用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创制出了白话腔,与原来的阿哩调相比更加动听。
八、彝族跳乐跳乐在彝族语中叫扎拉作,也叫烟盒舞、跳弦、跳三步弦,是峨山彝族各支系中流行最广的一种自娱性舞蹈。
在彝族村寨中,男女老幼人人会跳,而且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见四弦响,脚杆就会痒。
说明彝族人十分爱好跳乐。
彝族人为什么会喜欢跳乐呢?据传说:很早以前,彝族人还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他们在春播时,白天给土司头人种地,晚上才能借着月光种自己家的火地。
很多时候,火地里的火灰还没有完全熄灭,人们就要光着脚进行劳动,结果脚被烫之后,就抬起来跳两下,口中还喊着阿啧啧,这就是此舞蹈的基本步伐。
后来,农闲时,人们就在月光下跳这种舞蹈,很快就成为青年们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最初被称为跳月,后来逐渐被叫成跳乐。
跳乐的节奏比较奇特,一般都是五拍,伴奏乐器是笛子、大小三弦、树叶等。
吹笛子的人是舞蹈的指挥者和领舞者。
舞步始终跳跃,一般跳三步,然后抬脚跳两下,与对舞者对脚,也有在抬脚对舞时自转一圈的。
该舞蹈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曲调很多,节奏感也比较强,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数不限,时间不限,男女相间围成圈就可以开始跳了。
据彝族的老艺人说,跳乐调有七十二调,但是舞蹈曲调主要分为拢总调和杂弦调两部分。
拢总调的动作很简单,它是跳乐入门的基本动作和开场舞蹈,因此在彝族人中有这样一句话:会跳不会跳,先跳拢总调。
而在彝族各支系跳乐舞中,他们都是以拢总调开头,然后再转其他的曲调。
除拢总调之外,一些地方把其他跳乐调都称为杂弦调。
这些舞蹈曲调繁多,节奏鲜明强烈,旋律富有变化,唱词有简单的叙事情节,演唱时虚词虚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