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跳乐风格特点各异,各支系由于生产、生活、服饰的不同,其舞蹈各有特色。
而跳乐动作差别不是很大,基本的动作是拢总、顺脚、合脚、串脚、穿花、蹲乐等。
所谓合脚,就是跳舞的人相互出不同脚,互相斗脚;串脚是舞伴之间对脚交叉换位;穿花是跳舞的人相互穿插……一些彝族支系在跳乐中还有纳苏、聂苏,舞蹈动作粗犷,动作幅度较大,身体随音乐节奏前后摆动,给人以潇洒开朗的感觉。
他们脚上的动作变化很多,双膝微屈,舞蹈动作多用点步、甩脚、跺脚、吸腿、转身等。
彝族支系中的花腰彝的跳乐舞蹈动作小巧、轻快、敏捷,双膝始终微屈,整个身子随着手和腿上的动作左右摆动。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属彝族支系尼苏泼。
他们在进行跳乐时,双手手指夹住一个烟盒的底与盖,以食指边弹边舞,所以跳乐也叫烟盒舞。
为什么会有烟盒舞呢?原来,这里的彝族人在猎取野兽时,曾经有披着兽皮混到兽群中的经历。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然需要模仿野兽的动作,发展到后来就成为此种舞蹈。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舞蹈是挑秧苗上山和下山的样子。
而手里拿着烟盒跳舞,是因为最初跳舞的时候没有道具,导致节奏不统一,大家跳得不整齐,于是用拍手来统一节奏。
后来,有人用装黄烟的烟盒弹着玩,发出悦耳的声音,结果人们就用弹烟盒代替拍手,于是就有了烟盒舞,并用它取代了跳乐这一古老的说法。
烟盒舞的动作分为正弦和杂弦,正弦也叫母弦,杂弦也称子弦。
按惯例先要跳正弦,然后才跳杂弦。
正弦还叫三步弦、簸箕弦(相当于其他地区叫的拢总调),这类舞蹈用乐器伴奏,不唱歌,参加人数最少为两人。
舞蹈的命名是根据动作来定的,比如三步弦就是因为它是由登步、过堂步、蹲步剪子口三个动作组成的,所以叫三步弦。
在正弦中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歪歪弦、斗蹄壳等,其中歪歪弦的动作是双脚交叉,左歪右歪;斗蹄壳的动作是模拟动物斗蹄。
杂弦则以载歌载舞为形式,分为自娱性和表演性两种形式。
自娱性的杂弦是集体性的舞蹈,参加的人围圈而舞,每套都是以晃跳步、盖掖步等动作为基础,加上模拟劳动的动作,或者根据唱词的变化表现劳动中的踩谷种、踩茨菇、戽细鱼等。
自娱性的杂弦还有表现爱情生活的大理弦、大红丝线水红青、三妹子等。
表演性的杂弦多由两人表演,一般都从跳三步弦开始,然后根据情节表演许多优美的舞姿和造型,而且曲调很复杂,表现力也很强。
彝族跳乐调的歌词大多是世代相传下来的,即兴编的唱词很少,因此它的结构也比较稳定,唱词所要表现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反映生产生活,有的赞美自然风光,有的表达男女爱情和婚姻,其中以爱情和婚姻方面的内容最多。
彝族人有个习惯,那就是跳乐不准在寨子里进行,男女青年要定好日子,相约在山里或村外的平地,点起火堆,围成一圈进行舞蹈。
而且,大部分彝族的村寨还有个约定成俗的规矩,本寨的男青年绝对不准和本寨的女青年跳乐,只能邀请其他寨子的女子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