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滇味文化 > 第三章 彝族文化(8)

第三章 彝族文化(8)

2025-03-31 02:11:25

现在,彝族人在茶余饭后依然喜欢跳上两调,在过年和过火把节时,人们还要进行大规模的跳乐舞蹈表演。

九、彝 族 丧 葬彝族人口多,分布广,丧葬习俗乃至仪礼在各地彝区也不尽相同。

一般来讲,彝族的丧葬有树葬、陶器葬、岩葬、天葬、水葬、棺木土葬、火葬等类型。

树葬是彝族古老的葬俗,它是用帛缎裹好尸体,然后放在青松树丫上。

当尸体腐烂,骨头从树上掉下来后,人们就用桶把裹着帛缎的骨头装好,放进树洞里。

陶器葬又称直葬,在人死以后,用6尺高的坛罐将尸体以站立状放入,埋在土里垒成坟堆。

岩葬是把骨灰装入陶罐,然后把它放入岩洞里。

水葬是一些彝族人请毕摩(在彝语音中,毕是举行宗教活动祝赞诵经之意,摩意为长老或老师。

毕摩是彝族社会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对彝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死者的生肖进行掐算后,认为水葬最好,于是家人就把死者投进河中,让水冲走。

天葬是由毕摩择定日子,把死者背到山头上,放烟告天,然后任飞禽走兽食用尸体,如果没有被吃尽,就把尸体抬到别处烧埋。

还有一些地区的彝族人,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采用棺木土葬。

此外,彝族盛行的传统葬式是火葬,就是用火焚尸的丧葬方式。

火葬葬礼的规模视死者的年龄而定,以老人的葬礼最为隆重,青壮年者的葬礼次之。

按传统葬俗,火葬主要包括收殓、丧集、守灵、出殡、聚食等几个程序。

彝族人死后,不管男女和身份的高低,家人和邻居都会给他穿上黑、白、蓝配套的丧服,并把尸体的眼睛和嘴都合起来,蜷起双腿,两手交叉于胸前,手指轻轻扣拢成拳。

然后盖上披衫,把遗体侧身放在木尸架上,男的左侧在下,女的左侧在上,面部都用白布蒙好。

遗体可以放在院子里或者家中,近邻听到哭声后,都要哭着赶来一起料理丧事。

村人到齐后,长辈就选择出殡日期,并分头派人给亲朋报丧,告诉出殡日期。

接下来就是丧集,即在出殡前夕集合人,彝族称之为撮热。

这一天是丧期中最热闹的,参加葬礼的人都必须在这一天到齐,并要送来祭品。

奔丧者多以家或村寨为单位,一般都提着酒或牵着牛羊,有的还带着祭账。

临近灵棚时,所有人都要大哭一场,然后劝诫家属。

主方则请他们用酒,然后统一安排食宿。

入夜后要进行守灵,这时奔丧的人都得回到停放遗体的灵棚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

如果是老人辞世,人们一般都不会过分悲伤,所以灵前没有哭声,只有划拳喝酒和扣人心弦的摔跤比赛。

在鸡叫之后,通常组织众人排成队,以领唱的形式为死者指路送魂。

这时,祭师毕摩念《送魂经》,叙述死者从生到死以及亲人得到噩耗时的情景,然后再从死者的起居处为起点,一程一程地把灵魂送到祖先居住地。

接下来是出殡,彝族人的葬地大多都选在住房上方的坡地上。

出殡前丧葬队就要去砍柴,如果死者是男的就派9个人,如果死者是女性就派7个人。

他们还要平整好葬地,把柴按规矩堆放起来。

一般为男9层,每层9根;女为7层,每层7根。

出殡时,领路人拿着火炬在前面引路,还有几个人扛起灵床紧跟其后,所有的送葬者都尾随在灵床后。

到了葬地后,把灵床安放到柴堆上,引着柴火并劝回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