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种头饰的来历,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阿昌族的居住地受到了外族人的侵扰。
在一次抗争中,男人们把箭都用光了,女人们在给他们送箭时却被敌人阻拦。
此时,一个妇女想出了好主意,她让前方男子用布、带包成高包头,妇女们向高包头上射箭。
这样,男人就获得了足够的支援,而且还迷惑了敌人也向高包头射箭。
就这样,高包头救了阿昌族人,妇女们为了纪念这次战斗和那位妇人的机智,从此包起了高包头。
阿昌族未婚的女子一般是把长辫子盘在头顶上,包一个圆盘状的头帕,装饰上鲜花和绒球。
服装也有区别,已婚妇女一般穿窄袖对襟短衣、及膝长筒裙,裹绑腿,系银腰带,戴各种银饰,也有穿对襟窄袖衫的裙子。
未婚者不穿裙子,但是都穿青布长裤,外系围腰。
女人们都珍藏有各种首饰,而且银质装饰较多。
她们喜欢大耳环、雕刻精致的大手镯、银项圈,有的还在胸前的四颗银钮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拴银盒,还在银盒内装石灰、槟榔等物,走起路来银光闪闪,耀眼夺目。
在一些地方,阿昌族新婚妇女还要系一条用手工织成的花带子,上面绣有狗牙、谷穗、蚯蚓、鸡爪、骨、瓜籽、刀等与阿昌族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花纹。
而这些图案都有各自的含义:狗牙能消灾避邪;谷穗表示五谷丰登;瓜籽象征子孙兴旺;刀代表着开辟新生活……这个花带子做工精细,是新婚妇女必不可少的装饰品,新婚时才被系在腰间。
婚礼结束后,新娘就把它珍藏起来。
阿昌族人还喜欢用花作为服装的装饰,无论男女都喜欢在头上、胸前、腰部、小腿等处缀饰鲜花或毛绒线花。
插戴的鲜花一般为红、黄、白色,因为阿昌族认为红花象征着欢乐,黄花代表着爱情,白花象征着纯洁。
四、阿昌族三月箫三月箫在阿昌语中叫拍勒咸罕,意思是春天的箫。
它的样子很像汉族的直箫,是阿昌族的吹奏乐器,主要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盈江、梁河等地。
因为一般是在春天吹奏,到农忙时节就不再吹了,所以叫三月箫。
三月箫用竹子制成,长约20厘米,两端都有吹口,上端1/4处留一竹节,竹节外开一椭圆形发音孔,发音孔正中刚好是竹节横隔处,横隔向外处削有一个小口子,气流从这里通过。
三月箫的指孔共有7个,正面6个,背面1个。
一般都是用蜂蜡做成片状,然后在竹节的隔膜发音孔上留一点空隙通共鸣筒。
发音孔上的蜂腊不但能调整气流,还能控制气流的大小和音色变化。
三月箫的音域为一个半八度,常用音区是一个八度,在演奏时下唇盖住吹口大部,仅留一小空隙进入气流,按孔的左右手因个人的习惯而异,可在上也可在下。
三月箫既可在行进中吹奏,也可以站着、坐着吹奏,音色清亮、曲调流畅、节奏自由,能很好地表现人们的感情。
到了每年的二三月份,阿昌族小伙子就开始寻找对象。
白天,阿昌族小伙子在后脖子的衣领插一把三月萧,走到哪里遇到心仪的姑娘,就会立刻抽出来吹起响亮动听的乐曲,意思是让姑娘停住脚步,咱们两个说几句话。
姑娘听到三月箫声后,一般会立刻停下来互相打招呼。
如果谈话很投机,小伙子就要送姑娘回去,在路上边走边吹三月箫边唱山歌,他们的爱情也就这样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