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等地区。
白族的先民史称滇焚、叟、爨氐、白蛮、白人、民家等。
自称焚子、焚儿子、白尼、白伙。
白族人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
当地有着其他民族鲜见的风俗与崇拜现象,很是耐人寻味。
一、白族雄鸡图腾白族先民把雄鸡作为本民族的图腾已有很悠久的历史,这种文化现象在现在白族人居住区的风俗活动中还能找到一些踪迹。
例如在白族人的婚姻大事中就要用到雄鸡。
如果白族小伙看上哪家的姑娘,男方就会请媒人领着小伙子,提着烟酒糖茶四色水礼,在农历双月的十五晚上悄悄地上门提亲,还要问女方的生辰八字。
无论小伙子和姑娘是否认识,只要媒人说明自己的来意,不管以后这门婚姻是否成功,女方家都要杀一只大公鸡做夜宵,用鸡肉和鸡汤来款待上门的求亲者。
雄鸡图如果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相投,而且姑娘和父母也同意这门亲事,男方家就选定一个好日子,举行订亲仪式。
在定亲这天,男方要给姑娘送来一些首饰做信物和一些新衣服,此外还必须送来一只挂彩的大红公鸡和两瓶烈酒,这就叫订鸡酒。
到了结婚迎亲这天,男方还要送来一只挂彩的公鸡和烈酒,表示男方家与女方家要结为亲家了,两个新人会恩爱到老,不离不弃。
在结婚的第三天,新婚夫妇在唢呐的伴奏下,用红色托盘端着男女式样的鞋袜和鞋垫各一份、四色水礼、挂彩的猪脚杆和一只大红公鸡,到媒人家去谢媒人。
新人在婚后喜得贵子,男方就要备上一只大红公鸡;如果生了女孩,就要准备一只母鸡外加两瓶红色喜酒到丈母娘家报喜。
娘家人则把喜酒分给亲戚品尝,共同分享增添人口的快乐。
几天后,女方家则组织亲戚带上酿好的甜米酒、鸡、蛋、米等到女儿家探望外孙,恭贺亲家和女儿、女婿。
白族人家在盖房子的时候,都要举行一个上梁竖柱的仪式。
在仪式上,木匠师傅要用雄鸡点血祈祷平安,并要说一些话恭贺主人家。
如:鲁班用鸡来点血,保佑主人福禄寿,金鸡久住凤凰窝,主人精神气血好。
在新房竣工的仪式上,泥水匠师傅要抱着雄鸡,面对新房向主人家说一些祝词祝贺,如:鸡是五彩风凰鸡,吉日良辰点吉礼,点好幸福的根基,大红公鸡生得好,好似凤凰来祝贺,今日借你开金口,幸福明日自己来。
此外,白族人在生活中还要用大公鸡敬神,祈求保佑。
在烧砖烧瓦时,用公鸡敬奉火神、石神、土神;开山取石时,用公鸡敬山神;做木制屋架时,用公鸡敬木神等。
二、白族本主崇拜本主崇拜是白族最普遍和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本主又叫本主神,白语称武增,又称老谷(男性始祖)、老太(女性始祖),各地还称武增尼、增尼、东波等。
它的汉语意思就是我们的主人、本境土主、本境恩主、本方之主等,本主是简称。
这些称呼有祖先和主人的含义,却不是单纯的祖先崇拜,确切地说本主是一个白族村落或几个村落的保护神,主宰着居民的命运。
本主崇拜源于原始社会社神崇拜和农耕祭祀,形成于南诏时期,在南诏、大理国时期成为白族的一种重要宗教信仰。
据唐朝樊绰著的《蛮书》记载: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王异牟寻与唐朝使臣在苍山会盟,举行了重大的祭典。
异牟寻为了表达自己的真心,还立下了谨请西洱河、点苍山神祠监盟的誓言。
这两座神祠就是本主庙,可见当时的本主崇拜已经形成。
以后又历经数百年,本主数不断增多,其包含的文化内容也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