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人认为本主就是村社的保护神,掌管着本地区和本村寨居民的生死祸福,能保佑人们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所以在白族村寨里,几乎一村一庙,供奉本主。
本主庙中的祀神有主神和配神之分,本主是指本主庙中的主神,配神是本主庙中主神以外的其他各种祀神。
因为本主崇拜是多神崇拜,所以各个村寨本主庙内都塑有他们的本主神,有时候也出现几个村寨共同信奉一个本主的情况。
不同本主任务不同,有管阴间和人间大小事务的,有管人间疾病和牲畜的,有管阴间兵马的。
这些本主神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自然本主,如石头、树疙瘩、水牛、猴子、白骆驼等;神灵本主,如龙王、山神、谷神、猎神、太阳神等。
其中最多的是人物本主,又分为英雄本主,如杜朝选、段赤诚、白洁夫人等;帝王、祖先本主,如南诏、大理国王及细奴逻、阁罗凤等高级将领;外族人本主,如郑回、杜光庭、诸葛亮、关羽、李宓、傅友德、李定国等;佛教与道教神祇本主,如观音、老子、李靖等。
从本主的分类也可以看出,本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自然崇拜、龙神崇拜、人神偶像崇拜。
白族的古老先民认为万物有灵,因而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水木石土等看作是有灵气的东西进行崇拜。
古代先民把它称为天鬼,而这些就是白族最初的本主崇拜。
白族早期宗教形态是对动物和植物的崇拜,因此才会有肖石头、树疙瘩、水牛、猴子、白骆驼等本主的出现。
白族很崇拜龙,常称龙为龙王,认为湖塘、泉眼是龙王的住所。
实际上龙王也就是水神的代名词,而对龙的崇尚与白族的农耕生活是有直接联系的。
白族人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活幸福,把龙和山神等列入了本主崇拜。
本主的人神崇拜大约产生在南诏时期,这是社会和文明发展进步的产物。
在历史和传说中,为民解忧、有功于民的人被白族人列为本主;白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与周边民族发生交往,也把其他民族的英雄奉为本主,如汉族的郑回、杜光庭、诸葛亮、李宓、傅友德、李定国,蒙古族的忽必烈,傣族的李传珠等。
随着佛教和道教的传入,白族人也开始奉佛道二教的神为本主。
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本主崇拜已经具备了宗教的特征,并具有一般宗教组织的形式。
这主要表现在:白族几乎是全民族崇拜本主,每个本主都有固定的庙宇和神像,这些本主庙在村寨中自成院落,而且还有本主祭祀的礼仪和《本主经》,形成了一套清规戒律和道德规范。
它们要求人要孝敬父母长辈、忠于国家、尊老爱幼、勤俭劳动、不做坏事等。
本主庙有专人、专门组织进行管理,并进行公共祭祀活动。
除了日常祭祀外,每年有两次固定仪式祭祀本主的庙会,一次是春节迎送本主,另一次是庆祝本主诞辰或忌日。
朝奉和迎送本主时,白族的男女老幼都要身穿节日盛装、杀猪宰鸡、舞龙耍狮、烧香焚纸、燃放鞭炮献祭,祈求本主消灾解难,祛鬼驱邪。
三、白风与汉俗交融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峰奇岭秀的灵应山麓,有个坝子叫三营坝子。
据地方志记载: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渡过金沙江,攻占大理国。
他见这个坝子紧靠吐蕃(西藏),就留下300户士卒在这里守卫,三营坝子的名称因此而来。
在三营坝子里,白族和汉族杂居在一起,相互通婚,因此婚礼婚俗既有白族风情又有汉族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