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滇味文化 > 第七章 白族文化(9)

第七章 白族文化(9)

2025-03-31 02:11:25

耍海会的起源传说不同,举办的时间也有前有后。

邓川、上关、喜洲一带的耍海会从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开始,持续3—5天。

大理、下关一带的耍海会时间一般是从农历八月初八开始。

耍海的内容也有差异。

邓川、喜洲的白族群众在这几天身着民族盛装,聚会在洱海之滨,举行彩船游河泛海、唱山歌对调子等活动。

期间,每家每户都要接已经出嫁的姑娘回家,节日和过春节一样隆重。

而大理和下关沿海的白族人在举行划船耍海对歌活动之外,还要举行龙船比赛。

在比赛之前,参赛队要彩画龙船,给船挂彩和插旗。

比赛时,看哪只龙船最先绕过海心的标记转回到岸边。

观看和助战的人群聚集在海边,大声呐喊着为参赛龙舟加油助威,使整个耍海活动十分热闹。

十三、大理渔潭会在大理地区,每年的八月十五人们都要聚集在洱海最北端的渔潭坡上,举行为期7天的大型民族传统集会——渔潭会。

渔潭会也称渔潭坡,届时附近的各族群众都会到渔潭坡出售产品,购买物品。

盛会期间,渔船云集,牛马满坡,参会者达数万人,交易骡马、渔具和民族特有商品的人比比皆是。

此外,人们还出售一些药材、毛皮、山货、鱼等土特产及日常生活用品等。

同时,附近的男女青年还会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舞狮子、耍龙灯、演唱大本曲(以唱词为主,辅之以道白的说唱艺术)等。

渔潭坡下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石洞,其中一个大洞名叫渔潭洞,那里经常游进游出很多油鱼。

这种油鱼只有一两寸长,因体细鳞小、肉嫩油多而得名。

在烹调时,不需要放很多油味道就很鲜美,而且细嫩得如同新鲜的豆腐一样。

关于渔潭会的来历,据说和当地特产的油鱼有关。

传说在渔潭洞中,有一头老油鱼,它能内吞五行之精,外感阴阳之气,修炼百年之后成为鱼精。

油鱼精特别喜欢酣睡,而且在酣睡中能够产出油鱼。

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是它苏醒的日子,油鱼醒来后就会把嘴伸出水面换气。

这时,它还要离开自己的洞穴,到岸上吃掉一男一女。

白族人对它恨之入骨,为了治服这个鱼精,白族人民便在八月十五这天吹响牛角,背上刀枪,扛着戈矛,捧着月饼、果酒等聚集在坡上,敲锣打鼓,鸣钟放炮,燃香点蜡,狂欢赏月。

并在洞边的坡上搭起帐篷,白天进行交易集会,晚上灯照彻夜。

鱼精见人多,再也不敢出来。

从此之后,每年的八月十五日人们都要在渔潭边上举行鱼潭会。

十四、白族三月街三月街又名观音市,它是云南大理白族人的盛大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云南大理城西的点苍山中和峰麓举行。

关于大理三月街最早的形成,据一些史料记载,大致在唐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白族三月街盛况相传很早以前,洱海一带住着一个罗刹恶魔,每天要吃几十个人。

观音菩萨看见白族人受此苦难,就显身用法术收降了这个恶魔,并把他缚在了一根大石柱子上。

白族人为了纪念观音的功德,就在观音菩萨下凡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搭棚诵经,并以蔬菜来祭观音,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

独特的白族舞蹈另一个说法是在南诏细奴罗时,观音在三月十五日这天来到大理传经。

因此每年的这个时候,善男信女们就搭棚礼拜诵经进行祭祀。

本来这里是讲经说佛的庙会,由于大理地处交通要道,庙会就逐渐演变成贸易集市和节日。

民间还有传说认为:很久以前,洱海边上住着一个叫阿善的青年,他以捕鱼为业。

一天,他驾着自己的小船和往常一样到湖里去捕鱼,却网网都打不到。

他很不开心,便弹琴唱起了悲歌。

他所唱的乐曲很哀怜,将洱海龙王的三公主阿香深深感动。

于是,她就来到船上帮他撒网,结果每网下去都能打上来满网的大鱼。

捕鱼结束后,阿香对阿善产生了爱慕之情,阿善也喜欢上美丽的阿香,并把她带回家,两人建立了美满幸福的家庭。

三月十五日,天上一年一度的月亮街街会到了,各路神仙都齐会月宫。

这天阿香变成了一条金龙,驮着阿善去月宫赶街。

他俩来到月亮街后,看到这里摆满了珍珠宝玉、云丹仙草,就是没有鱼网农具和生活用品。

逛完街后,他们回到村里,向乡邻讲述月亮街的情形,并向大伙倡导在人间也办一个像天上月亮街一样的街会。

从此之后,每到农历三月十五日,人们就在点苍山脚下摆起街场。

三月街经过漫长的岁月,已成为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

清代资料记载:当时的街会在大理西门外的教场举行,每年三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为大街会,这时百货商聚集于此。

后来,三月街的会期逐渐延长,一般为3—5日,多则10天。

现在的三月街已经发展成单纯的物资和文化交流盛会,前来赶会的不只是白族人,还有彝、藏、傈僳、纳西、怒、回和汉族人。

在街会上,彩旗飘飘,帐篷林立,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在这里挑选自己喜欢的用品,同时一些人还带来自家的土特产品进行交易。

在三月街上,民族特需用品专柜最吸引顾客,这里有白族妇女缝领褂所需的丝线;白族姑娘喜爱的耳环、珠链、手镯、围腰链;藏族人喜爱的毡帽和酥油壶;纳西族和彝族所需的花边和彩带等,货物丰富多样。

而且除了大规模的物资交流外,还举行赛马、民族歌舞等文娱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