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关于5000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那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有文字。
通用汉语文。
苗族风俗颇多,歌舞技艺代代相传,具有十分浓厚的乡土风情。
一、苗族特异年俗苗族的年俗比较特殊,大年三十傍晚人们先要手拿武器站一会岗。
而且年三十这天,苗家人很早就做好腊肉、酸鱼等民族佳肴,并备好了包谷烧酒,准备过一个欢欢乐乐、和和美美的新年。
傍晚终于在等待中到来了,但是此时全家人还不能坐下来一起吃团年饭。
家里的男主人要先在门前挂出懒力巴枝条、包泡刺藤、菖蒲,用它们来隔除邪气、消除灾难。
然后男主人还要戴着钢盔,穿上铠甲,手握一支尖梭标枪,一个人躲在自家大门的角落,两眼不住窥视寨外,做出站岗放哨的样子。
据苗族人解释说:如果在这时候,有饥饿的野兽窜进了村寨,站岗者就用这支锋利的梭标把野兽杀死,使刀尖见红。
如果有外族来侵犯,就用这支梭标和他们火拼,把敌人赶出寨子。
如果这时候苗族人的朋友来了,主人就会高兴地跑出家门,把朋友请进自己家里,请他吃一顿友好的团年饭,并和自己的家人一起欢度除夕。
苗族人为什么会有这种特殊的年俗呢?据苗族的一些老人说:苗族最早是住在黄河岸边的,可是他们总是遇到外族残杀、驱赶,无奈之下才迁到西南的山区。
苗族的祖先在这里架木为巢,繁衍子孙后代。
可是,他们在这里生活后,还常常遭受野兽的侵害和外族的侵犯。
这些外族人常乘除夕之夜,纠集很多人马偷袭苗族的村寨,把苗家人过年的酒和腊肉全部抢走,还杀死很多无辜的人,并把村寨烧毁。
因此,苗族祖先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家园,在除夕之夜,每家每户都要手持武器、全副武装地戒备着。
年长日久之后,就逐渐演变成一种特异的年俗。
二、苗族吃新节苗族有一个传统的风俗习惯,叫做吃新节,在苗语中称努格西,意思就是吃新米。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三,苗族人都会欢喜地迎来吃新节。
早在这天之前,姑娘们就准备好美丽的衣裙、飘带和银花首饰;小伙子们修整和添置好芦笙;大人把家里的牛马喂得膘肥体壮。
节日这天,客人穿上盛装,担着鸡、鸭或米酒等礼品,牵着斗牛来到主人村寨。
各家的主妇也早早蒸好了新米饭和鲜鱼。
等到年老的客人来了之后,户主就带着自己的孩子,挑着鸡鸭鱼和酒到田埂上去进行祭祀仪式,最先祭祀的是自己的先人。
祭祀时还要念道:古老古代,没有粑粑,吃的野果,鸟兽鱼虫。
‘告秋’、‘务秋’、‘务当’,拓荒功大。
开出田土,栽种庄稼。
有了白饭,养老育娃。
后人记恩,请把凡下。
喝酒吃饭,领受鸡鸭。
念完之后就杀掉鸡鸭,并央告逝去的老人在天之灵保佑自家谷粒归仓。
祭祀结束之后,主人和客人就一起返回家中,开始丰盛的筵宴。
在宴席上,主人大多要唱歌助兴:田里香稻花,好客来到家。
喝口新米酒,请把歌来答。
‘告秋’和‘务当’,把田开出啦。
谷种在哪里,谁背到田坝?竹种在哪里,谁背到山洼?谷种快快长,拔节扬新花。
竹种快快长,冒笋发枝丫。
砍竹编箩筐,请谷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