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对这一民间传统文娱节目进行改进,形成既保持传统又有所创新的跳三桩。
现在的跳三桩保留了在苗族民间流传很久的芦笙舞跳三桩、垒宝塔、滚锅等高难度技巧表演:人吹着芦笙在高12米、直径30厘米的三棵桩子上做跳桩、穿花、走梅花、倒立、下腰、虎爬、桩上叠罗汉、上天梯、垒宝塔等动作和造型。
比较精彩的是桩上叠罗汉,将三棵桩子做成的道具摆放在广场中央,3个表演者依靠着桩子,面朝天仰躺在桩子一角。
3个人6只脚呈三角鼎立,相互抵到一起。
然后一个身轻如燕的苗族少女手持芦笙,跃立于三个人互相抵着的足尖上,吹出优美动人的民族曲调。
垒宝塔是先让2名男表演者手持芦笙站在地面上,手持芦笙的2名女表演者分别站在2个男子的肩头或头部,直立吹芦笙。
有时还可以让一个女子夹在这两个女子之间,她的双手拉住站在男子肩上两女子的手,配合音乐做出一些绝妙的动作和造型。
滚锅时,关键要把握好力度的均匀,使锅既能均匀受力,又能受惯性作用不停地转动,且可以左晃右摆做惊险的表演。
表演最初是一个表演者坐在一口直径为12米、锅底呈弧形的半圆锅中,随即前后用力将铁锅晃动起来,并做360度转动。
然后又有1—2个男子加入进去。
此时铁锅被转得呼呼生风,滚到最惊险处几乎快要侧立,坐在锅中的人将要被倾翻出来,但在他们巧妙用力后立刻化险为夷。
跳三桩的表演者要胆大、心细、眼急,而且要腿脚快、动作稳,如果反应稍迟钝一点,或者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损伤。
跳三桩作为苗族传统的民间活动,现在经过技艺挖掘和整理,不仅成为苗族人逢年过节时不可缺少的活动,也成为当地民族节日中的保留节目。
七、苗 族 鼓 舞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居住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是一种边击鼓边舞蹈的苗族民间舞蹈。
舞蹈中使用的鼓为木制,以牛皮蒙于两端,放在架子上敲击。
苗族鼓舞历史悠久,据说源于汉代以前,产生在苗族祭礼活动中。
历史上有关苗族击鼓歌舞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的《朝野佥载》,在此书的十四卷中写道: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
这段文字记录说明:鼓舞早在唐代就已经在苗族民俗中存在了,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舞蹈的场景由于苗族长期分散居住,不同聚居地的人们在语言、服饰、风俗方面存在一些差异,鼓舞的风格特点和形式也不相同。
现在流传下来的有:花鼓舞、团圆鼓舞、跳年鼓舞、猴儿鼓舞、踩鼓舞、木鼓舞和调鼓等。
这些鼓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各不相同的功能,在苗族人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花鼓舞的风格温婉妖媚,身态轻盈柔美,富有表现力。
团圆鼓舞的场面宏大,时而边歌边舞,柔慢抒情;时而激情狂舞,轻松活泼。
猴儿鼓舞的动作灵巧多变,风趣诙谐,时而打鼓,时而离鼓,挑逗戏耍,表演风格十分诙谐,主要在春节和隆重的传统节日中表演。
木鼓舞在祭祀祖先、祈神禳灾中使用,调鼓主要在丧葬中告慰亡灵。
现在,大多数鼓舞都已经演变为节庆活动和劳动之余的娱乐形式。
功能的转化促使鼓舞的节奏及击鼓动作发生了变化,使它们变得更加具有表演性。
在春节及六月六、八月八、赶秋、赶夏等苗族传统节日中,人们都会进行花鼓舞表演。
它的表演形式是:两人各持2根一尺长的鼓槌分别站在鼓的两面同时击鼓,还有一个人拿鼓槌站在中间击打鼓腰伴奏。
两边打鼓人击打的节奏要统一,动作要对称,其他的人则可以围鼓跳舞。
在舞蹈开始前,人们要先唱一首颂扬制鼓工匠的古歌,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
花鼓舞的动作一部分来自于生活,如插秧、割稻、打谷、梳妆等动作,也有一部分来自于武术,如青龙缠腰、雪花盖顶等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