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滇味文化 > 第八章 苗族文化(6)

第八章 苗族文化(6)

2025-03-31 02:11:25

团圆鼓舞是一种歌舞形式相互结合的鼓舞。

舞蹈开始后,一个鼓手在场中央击鼓伴奏,跳舞的人则围绕着鼓,踏着节奏明快的鼓点,晃手摆腰绕圈进行舞蹈。

舞蹈的动作基本是大摆、小摆、细摆几种。

跳了一段时间后,人们就要唱一段山歌,歌词多反映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

在团圆鼓舞中,歌舞交替进行,直至尽兴而归。

跳年鼓舞的形式及动作风格与团圆鼓舞大致相同,只是在伴奏上多了一面铜锣。

猴儿鼓舞是由男人进行表演的舞蹈,它是从单人鼓舞和双人鼓舞的基础上综合发展而来的。

表演时,舞者主要用槌和拳击鼓,以此来表现猴子到庙里偷吃供果,进去时无意中敲响更鼓后的惊慌,以及后来对鼓嬉戏的情景。

它的主要动作有偷桃、抓痒、滚球、倒上树、戏鼓等,十分滑稽,富有戏剧性。

踩鼓舞是女人的集体舞蹈,主要在每年春节时表演。

舞蹈开始时,先是一名鼓手唱一首号召妇女来舞蹈的踩鼓歌,随后就开始敲鼓伴奏。

接着,佩戴银头饰、项圈、手镯,穿着厚实花衣长裙的舞蹈者开始应声加入舞蹈的行列。

整个舞蹈都是以鼓手为中心进行的,舞蹈者只做甩手摆腰、轻轻抬腿踢脚的四方舞、六方舞、旋转步等。

木鼓舞在苗语中称直质努,是一种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祀性舞蹈,在每隔13年举行一次的祭祀活动——吃牯脏中进行。

按古老风俗,跳木鼓舞时使用的鼓是用一根直径1尺、长5尺的树干挖空,然后在两端蒙上牛皮制成的。

在进行表演时,要同时用一个新鼓和一个旧鼓,在祭祀结束后,旧鼓被送到山上自然腐朽风化,新鼓则放置屋梁上保存,下次再举行吃牯脏时使用。

过去在吃牯脏时的木鼓舞活动,先要选择好日子,到了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杀一头牛,蒸很多的米饼,男女老少来到一个固定的场地。

苗族的巫师拿着雨伞,身穿很长的巫衣,手摇铜铃召请神仙,一个人击竹筒,一个人打鼓,其他的男人和女人身穿盛服,围绕着鼓跳舞。

它的舞蹈动作表现的主要是斗牛、宰牛、狩猎等劳动内容,舞姿为上身前倾、弓腰甩胯、顺手顺脚的动作。

苗族还有一种鼓舞就是铜鼓舞,是用一头有面、中空无底、呈平面曲腰状的铜鼓为打击乐器进行伴奏的舞蹈。

进行铜鼓舞的时候,把铜鼓悬于庭前或场坝,由击鼓手一手拿木槌敲鼓腰,一手持皮头槌击打鼓面进行伴奏。

舞蹈者则围成圆圈,踏着明快的鼓声,时里时外、且进且退地舞蹈,并且边跳边喊嗨哧哧的声音来助兴。

舞蹈的动作主要是模拟骑马、赶鸭、捕鱼、捞虾等生产、生活活动。

八、苗族太平箫太平箫是苗族一种传统的吹口气鸣乐器,在苗语中称为展本都或展拍籁,云南保山地区的苗族人用汉语称之为太平箫。

关于它的来源,在当地人中还流传着一个传说。

古时候,有两个苗族部落交战,双方的伤亡都很惨重,却未能分出胜负。

此时,其中一个部落的老人用竹子管制了一支箫,并在两军之间吹奏起《孤儿调》。

双方战士听后,怀乡厌战的情绪大涨,于是纷纷放下武器。

后来,两个部落通过谈判结束了战争。

接着,这位苗族老人又吹奏起《散心调》,从此之后两个部落长久和睦相处。

因这种竹管乐器换来了天下太平,所以苗族人民把它称为太平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