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化源远流长,文明遗迹、文化留存灿若星辰,在世界文明遗址宝库中熠熠生辉,记录了远古时代的人与事、情与思。
徜徉其间,思古情怀不禁油然而生。
一、鹤庆天子洞石刻鹤庆地处云南省西北部,在大理州北端,北与丽江毗邻,是大理、丽江两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区的连接点。
全县有六镇四乡约30万人口,其中白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此外还有汉、彝、苗、傈僳、壮、纳西等22个民族。
鹤庆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
西汉至唐初,这里均为重镇。
明清时期,此处曾是商贾云集之地。
从古代到近代,鹤庆曾培养出一大批仁人志士,有文献名邦的美誉。
天子洞石刻位于鹤庆县辛屯乡逢蜜村西侧天子洞南壁的崖石上。
天子洞又叫青元洞,洞高约30米,深不可测。
洞内一分为二,南洞内有古代的石刻佛像,石像坐西向东,雕刻在高约7米、宽约6米的崖石上。
画面正中是一尊高约15米的直立观音,姿态轻盈动人、仪表慈祥。
石像两侧雕有罗汉和石猴,形态各异,形象生动。
尤其是画面中的石猴,依山势和石色而作,雕刻技艺精湛,颇有情趣。
整个雕刻设计严谨,富有立体感。
据说:这些造像是民国初年苏荣生等人,招来丽江九河工人所刻的。
洞内还有很多垂悬着的、形态不一的石钟乳,极为美观。
1987年,鹤庆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二、鹤庆县金墩乡火葬墓群金墩乡火葬墓群位于鹤庆县上关镇马厂村三台山。
据有关资料记载:20世纪50年代,龙华山脚就曾发现过明清墓。
1993年,鹤庆农民在开荒种梅子时,无意中又发现了大量火葬墓碑。
经专家考古挖掘,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釉瓷罐、青花瓷罐、陶罐、经幢、大理石梵文碑等文物,还有大量人骨骸。
据分析,这是明代的火葬墓群。
金墩乡火葬墓群保存完整,占地6000多平方米,预计有墓葬2000余座,已经挖掘了1300余座。
其中火葬墓群占绝大多数,土葬墓只有百余座。
该火葬墓群具有范围大、时代长、造型种类丰富等特点。
考古人员对出土器物进行分析后,认为墓地最早的年代可追溯到大理国时期,因大理时期是中原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的交汇点,所以这里出土的部分器物上有梵文。
由于有些器物外形为蒙古包形状,而且多为陶罐,因此推断部分墓室是元朝年间的。
金墩乡火葬墓的外观各不相同,有的还有碑座。
上面立碑幢的多为富人墓,所用骨灰罐大多很精致;穷人墓没有石碑,墓上立一块石头作标记,骨灰罐为陶罐、土罐。
金墩乡火葬墓群出土的文物具有很重要的考古价值,因为器物中有大量中、梵文同时存在的现象,还有十二生肖形象与文字对应,并且有白族自创的文字,这些对研究中梵文字和白族历史文化有很高的价值。
在出土文物中,还有大理国的火罐,当时使用的贝币、刀形币等珍贵文物,这对研究大理国的历史经状况均很有帮助。
三、石林等地古长城遗址20世纪末,我国考古专家经过复杂的考古研究,终于确认被石林当地群众称为长城埂的古遗址乃是我国南方的一条古长城。
此埂宽约3米,高约3米,起自云南曲靖,在天生关村入石林县境,经北小村、水塘铺东、戈衣黑等地而南入弥勒县,最终到达泸西,全长300余里,全部用自然石和土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