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主要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另外,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保山地区也有傈僳族居住。
傈僳拥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傈僳族节日众多,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新米节、刀秆节、火把节、收获节、澡塘会、拉歌节、射弩会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一、以物代信的来苏傈僳族至今仍保留着古老而传统的婚俗,那就是男女青年通过以物代信的来苏相互交往,并以此来谈情说爱。
如果小伙子爱上了一个姑娘,他就会找来两小截长短一样的茅草、一个完整的大蒜、一个槟榔和一些草烟,再加两小片嫩绿的树叶,并把叶子面对面地合在一起,然后用一张白纸或芭蕉叶包好,用红线扎牢,送给他心爱的姑娘,这就是情书──来苏。
它所暗含的意义很含蓄、很丰富:同样长短的茅草表示双方各方面都差不多,我在姑娘中选上了你;完整的大蒜表示两人以后永不分离;槟榔和烟草表示我爱你的心是挚热的,我想把你含在口中;相对的绿叶表示我俩结婚吧;红线表示红火的相爱。
姑娘收到小伙送来的情书后,经过一番仔细考虑,如果同意和小伙子来往,就会把槟榔嚼了,草烟留下用。
姑娘还会给小伙子回一封同样的情书,在里面加上一些芫荽,外面用白线扎起来。
芫荽表示我愿和你相好,白线表示我清清白白。
如果姑娘想拒绝小伙子,就会找来一截辣子和槟榔、草烟等原物退还。
小伙子接到回信后,知道了姑娘的心意,也就不再去追求这个姑娘了。
二、傈僳族丧葬傈僳族人一般实行棺木土葬,如果是非正常死亡的人则多实行火葬,而且村寨及家族均设公共墓地。
傈僳族人死后,由死者的邻居来主持葬礼。
如果老人去世,尸体要停放于火塘边的木板或篾席上,以麻布盖脸,然后进行祭奠活动。
全寨子的人都要前来吊丧,家属要杀猪宰羊招待吊唁的人。
前来吊唁的人,带着猪羊肉和酒。
在吊丧活动中,所有人都要唱丧歌,告慰死者的亡灵。
大理地区的傈僳族会在人死的当天通知死者的亲友,并准备宴席招待吊丧的人。
主丧人得知消息后,要从家里牵一只羊去奔丧,把它和带来的酒献给死者。
到死者家里后就要杀羊,先在羊角上挂上两条孝布,然后把它牵到棺木前杀死,以示献祭。
家人要请傈僳族巫师尼扒为死者的灵魂开山引路,使它能够顺利到达阴间。
巫师用溺死的鸡放在死者胸部,表示镇住阴魂,然后带着亲属绕灵,男性死者绕9圈,女性死者绕7圈。
尸体入棺妥当,家人在院子里烧起大火;亲友们则带着物品献祭,日夜围坐火塘,听尼扒或老人唱本民族古老的丧歌。
在出殡前一天的晚上,主丧者要召集吊唁的人为死者举行打歌活动,一般会持续一整晚。
出殡起灵时,以向空中连发三箭为号,开道的尼扒念驱鬼咒语,送丧的男子们舞弩挥刀相随,送葬的乐队吹奏芦笙,8个小伙子轮流换着抬棺,在中途不停歇赶到墓地。
如死者是男子,在埋葬时还要把他生前所用的砍刀、弩弓、箭袋等物品悬挂在墓室里做随葬品;如果是妇女,则把她生前用过的织麻工具、煮饭用具等作为随葬品悬挂在墓内。
棺材入土后,众人立刻垒坟,并举行打歌(又称跳乐、跳脚、跌脚、左脚舞、三跺脚、踏歌等,是一种群众性的舞蹈),一方面表示告慰死者,另一方面表示酬谢大家。
有的地方则在坟丘上栽一些芦草,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草要是长得很茂盛,就代表这家的后代将会发达兴旺。
入葬的当天晚上,亲人还打着火把来上坟,以此来消解死者的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