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滇味文化 > 第十章 布朗族文化(1)

第十章 布朗族文化(1)

2025-03-31 02:11:25

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思茅地区。

有本民族语言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

部分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

布朗族部分自称布朗、帮,部分自称阿瓦、阿尔瓦、伊瓦、佤和翁拱等。

汉族或傣族称之为濮满、蒲满、孟等。

该民族有着迥异于其他民族的风情文化,十分耐人寻味。

一、有趣的布朗婚俗布朗族小伙子成年后,就开始为自己找对象、串姑娘。

晚上,小伙子站在平顶房上向寨子里的姑娘发出串姑娘的哨声,然后开始唱串姑娘调。

寨子里的姑娘们听到小伙子的歌声后,会在手上弄很多锅底灰,高高兴兴地出门。

小伙子见姑娘们出来,就迎上去,姑娘们则一涌而上给他们脸上抹黑锅灰。

小伙子们被抹成大花脸后,会相互看着笑闹一番,接着洗去脸上的锅灰。

然后大家找一个地方,在三弦的伴奏下双双开始对唱。

正在精心打扮的布朗族新娘男女青年通过抹灰和对歌建立恋爱关系后,便各自同父母商量,请媒人说亲。

说媒这天,媒人穿戴一新,挑上男方准备好的米、酒、肉等礼物,高高兴兴地去女方家。

女方知道媒人前来提亲,会给其准备喝的酸茶、米酒,还要用斑鸠、肥鱼来招待他。

如果在这一天媒人不吃女方家的饭,说明他看不起女方家,这门婚事也就彻底告吹了。

媒人走进女方家门时,姑娘心里十分高兴,但还要装出生气的样子,甚至拿起一根棍子去打媒人的脚,边打边说谁让你来我家的……媒人则赶紧躲到女方父母身后。

其实姑娘不是真的打媒人,而是打在地上。

她打一下,媒人跳一下,围观者就在一边哈哈大笑。

接下来,主人把媒人请到火塘边,大家围着火塘席地而坐,中间摆放酒菜,上的第一盘菜是猪头肉,接下来是生葱、生姜和生大蒜,最后上的是各种烤肉和酸菜。

吃酒席时,主宾之间还要对歌,这样婚事就算定了下来。

举行婚礼的这一天,全寨的男女青年都要来贺喜,并在男方家弹小三弦、敲象脚鼓,载歌载舞,特别热闹。

在婚礼上,男女青年还要跳采茶舞、癞蛤蟆舞、狮舞等民族舞蹈。

婚礼当天晚上,新娘就住在男方家里,而且要在男方家里住满7天后才回到娘家去住。

以后的几年时间里,新郎白天在自己家中干活吃饭,晚上赶到岳丈家过夜,直到两人生了孩子,小俩口才背着孩子重新回男方家里住。

二、布朗祭谷由来布朗人具有万物有灵的观念,且认为山水有灵魂,谷子也有灵魂,因此有新米节和祭谷的民俗。

关于新米节的来历,还有一个蛇仙送种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布朗族的先人阿木旺正在打扫自己的谷仓,恰巧稻谷从天上落了下来。

阿木旺见谷仓还没有打扫干净,就对稻谷说:你们过一会再来吧。

稻谷一听,马上就飞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布朗人要用稻谷耕种,可是他们想了很多办法,稻谷还是没有回来。

最后,人们就请守护寺庙的蛇仙出面,终于把稻谷请了回来。

从此,布朗族每年收获前都举行召谷魂仪式,过新米节。

在新米节期间,达曼(寨子头人)家的院子里燃起一大堆篝火,全寨的人都要赶到这里来打歌。

人们围住火堆,跳起粗犷大方、热情奔放的舞蹈,一些青年男女还在这时对唱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