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把草绳连好之后,要先建立四道寨门。
村寨的正门在布朗话里叫都永,意思是寨门;其他三个门都叫巴都水或巴都膝,意思是通向山野的门。
每道门的两边都要打上两根木桩,象征着守寨门的神。
建立寨门后,人们就开始在村寨的范围里破土动工修建自己家的房子。
邦的意思就是棚房,布朗族人把地棚、田棚、凉棚统称为邦。
那些被称为邦的村寨,在布朗族人的心目中并不是一个村寨,而是暂时居住的一个地方。
五、布朗山康节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是每年傣历六月中旬的、为期三天的山康节。
其第一天是除夕,这天每家都要打扫卫生、杀猪宰牛,做用来赕佛和馈赠亲友的厄糯索(黄粑,一种食品)。
早上,晚辈把做好的饭菜送到老人跟前,跪着请他们吃饭,并祝老人健康长寿,同时伸出双手,掌心向上,接受老人对自己的祝福。
节日的第二天是元旦,这是整个节日中最热闹的一天,村寨里要举行赕佛、赛歌和泼水活动。
三声马蹄炮响过之后,人们就可以去接新水了,并在里面加一些中药,煮成药水洗佛像。
洗过佛像的水,大家都争抢着用来给自家的老人和小孩洗脸,期盼他们能身体健康。
接下来,人们还要向祖先和神佛献饭、堆沙、滴水、扶树。
元旦的早上,人们带着准备好的河沙和用芭蕉叶包裹的米饭、粑粑、烟、茶等,陆续到公房前的竹掌子(头一天搭建的面积约1平方米的竹屋),手拿点着的香烛,口里念着一些祈祷词,绕着竹掌子转圈。
人们在转圈时,还要捏出一撮撮米饭,并把它们放在竹掌子上的箩兜里,然后把带来的黄粑、烟、茶、水果、鲜花等放在竹架上,这就是给佛祖和祖先献饭。
堆沙则指人们把沙子捏成小团,放在竹掌子下的地面,一团沙代表一家人,用意是祈求神佛和祖先保佑自己的家人能平安幸福。
炮声响过之后,所有的人都要敲锣打鼓地涌进公房。
公房的正堂里有佛像,一些老人早已在那里念经和拜佛了。
大家进来之后,就可以滴水了。
几个人围在一个盆前,各自拿出从家里带来的一瓶水,然后点燃香蜡,听和尚师傅念经,经文念到某一段内容时,他们就把自己带来的水向盆里滴出一点点,意思就是给逝去的先人送水。
在公房前还有一棵神树,这一天各家都砍一个树杈,用它把神树的树枝撑起,据说只要神树不倒、则村寨不倒、族人不倒。
这天午饭后,人们还要进行歌舞比赛和泼水活动。
届时,人们身穿节日盛装,涌向舞场,在路上彼此互泼清水。
在舞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称为打别的两个领舞人,他俩全身都裹着黑布,只有眼睛、鼻子、嘴巴露在外面。
传说天帝曾派两个神仙到人间,他们佯装成穷人暗察人们的心地和对佛的虔诚度,还担负着逗乐和保卫人们的任务。
这两个领舞人扮演的就是两个神仙的角色,他们脖子上挎着一个包,跳到众人前面乞讨,人们也都给他们施舍。
活动之后,人们开始吃百家饭,即各家把自己家做的饭菜,用芭蕉叶包好带来放在一起共享。
吃饭时,饭菜包都放在桌子上,大家任意选一包饭菜就可以吃了。
这天晚上,村寨里还要放花,青年男女则在烟花下歌舞。
节日的第三天,人们要进山拜祭山神和祖先。
这时,全村寨的男女老少都敲锣打鼓,带着祭品来到村寨后山的密林里举行祭拜仪式。
祭祀结束后,人们还要在山林里找一块平坦的地方唱歌跳舞,一直闹到傍晚才回去。
六、布朗族冈永节冈永节也就是祭竹鼠节,这个节日有时在傣历四月举行,有时在傣历九月举行,具体时间由寨村里的人们集体讨论商定。
冈永节不是所有布朗族人的节日,仅是云南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老曼峨、新曼峨一带布朗人的节日。
老曼峨、新曼峨一带的布朗人为什么要过冈永节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老曼峨、新曼峨一带有个布朗族妇女叫雅枯栓,她收获了一粒比南瓜还要大的稻种。
她把这粒稻种藏在仓房里,可是有一天,稻种竟然自己滚出仓房,而且越变越大,都快把她家的竹楼压垮了。
对此,雅枯栓很生气,用棍子猛打稻种,把它打成了很多碎小粒。
这些米粒漏下竹楼,很多都钻进了土缝的深处。
这时一只有灵性的竹鼠从洞里钻出地面,把一粒粒稻种撒到地里。
稻种发芽、成长、结果,使人类获得了种子。
布朗族人为了报答竹鼠保种的恩情,专门设立冈了永节。
据说:在冈永节祭过竹鼠后,当年的谷物会生长得很茁壮,秋天时就会获得丰收。
在过冈永节时,老曼峨、新曼峨一带布朗人村寨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服装,背上竹篓,扛着锄头,一起上山去挖竹鼠。
挖到竹鼠后,人们要把其中的一只用野花草进行装饰打扮,给它带上花环,然后拴在一根长竹竿上抬回村寨。
接着,人们敲着竹板,抬着竹鼠缓缓绕寨一周,然后把竹鼠抬到达曼家中,去掉其身上的装饰,砍下竹鼠头给达曼。
再把竹鼠身子洗干净,每家分割一小片肉带回家,放在铁三脚架上表示祭祀神灵。
放在这上面的竹鼠肉,不能随意移动,也不允许跨越铁三脚架,以此表示对竹鼠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