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自称怒苏、阿怒或阿龙,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
与傈僳、独龙、藏、白、汉、纳西等民族交错杂居。
怒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与傈僳族长期共处,多数人会讲傈僳语,无文字。
怒族经济以农业为主,以狩猎、采集为辅,主食玉米、荞麦等。
传统服饰以麻、棉布长衫为主。
其风俗独特、文化迥异,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一、怒 族 婚 礼怒族男子善于弹琵琶,女子爱吹口弦,他们在劳动和社交时常用琵琶和口弦交流感情、倾吐爱意,有的还因此定下美好的姻缘。
两家人都同意后,双方就定好婚期。
到迎亲之日,新郎请几个最相好的朋友,背一捆柴、一捆松明子、一罐酒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迎亲途中跳奎翮嘎迎亲的队伍到女方家时,女方的亲朋就关上门,不准迎亲的人进入。
这时男女双方开始对歌,内容为:尊贵的客人,你们来做什么?尊敬的主人,我们来要小猪;尊贵的客人,我家没有猪儿;尊敬的主人,村头阿婆说有;尊贵的客人,那是阿婆乱讲;尊敬的主人,老阿婆不乱讲;尊贵的客人,我家小猪怕冷;尊敬的主人,放心猪舍已盖……尊贵的客人,那就进来带走;尊敬的主人,谢谢啰,感谢啰。
这时,女方的亲友会把房门打开,手捧酒杯站在门口,向迎亲的每个人敬三杯酒,然后请他们进屋。
迎亲的人进去后,就开始在屋内跳奎翮嘎,新娘和新郎则坐在父母身边听长辈的教诲。
跳完迎亲舞,说明新娘已成为新郎家的人,迎亲的队伍就可以迎娶新人上路了。
女方的送亲人会背上嫁妆,和迎亲队伍一起出发。
新娘则由一个同龄女伴陪着,用红布蒙面走出家门。
在娶亲的途中,女方的送亲队伍和男方迎亲的队伍还要同跳奎翮嘎。
到了男方家时,新郎的舅舅或舅母要先敬陪送新娘来的每人一竹筒酒,新娘这才跨进男方的家门。
这时,来庆贺婚礼的人中年长者多围坐在火塘边,并吟唱怒族古老的民歌。
男女青年则手拉手围成圆圈,围绕着屋里的中柱,边歌边跳腊叉嘎。
当舞蹈达到高潮时,亲朋会把竹筒投入舞场中央,人们则边跳舞,边去争着跺踩竹筒。
竹筒被跺烂或跺碎,说明婚礼隆重;反之,人们会认为女方不满意这门婚事。
另外,当地人认为在婚礼中跺踩竹筒代表着吉祥和对新人的祝福。
跳过腊叉嘎后,人们就承认他们建立了夫妻关系。
结婚四天后,男方家要杀一头猪,酿一罐酒,让新郎、新娘带上这些东西,随送新娘的人一起到新娘父母家。
新郎会把酒、肉送给岳父和岳母,表示这是自己在婚后第一次对老人敬孝。
然后,新郎领着新娘返回自己家里,到此婚礼才算全部结束。
二、怒 族 斜 拉怒族人的饮食习惯有些与众不同,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吃两顿饭。
他们的主食大多是玉米,食用方法主要是:煮焖咕嘟饭(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饭、包谷粑粑、石板粑粑等。
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瓜豆、辣椒、竹笋、野百合、各种块根类及蕨类植物。
他们的肉类来源主要是牛、猪、鸡、狗、羊、鱼,以及野牛、野猪、鹿麂子、岩羊和山鸡等猎物。
在日常生活中,最受怒族男女老少喜爱的一种食物是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