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传主杨绛的故乡在江苏无锡。
江南名城无锡,自古便是富庶文明之邦。
多少年来,这里风景如画,人文荟萃,英才辈出。
杨氏家族世居无锡,在当地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用杨绛本人的话说,就是寒素人家[ 杨绛:《回忆我的父亲》,见《杨绛作品集》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61页。
],她的曾祖父、祖父的身份,无外乎书生、穷官,但都秉性正直,酷爱读书。
杨绛的父亲,名叫杨荫杭(1878~1945年),字补塘,又名虎头,笔名老圃。
杨绛在晚年曾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之约,撰写过《回忆我的父亲》。
文中所记作者父亲的生平事迹,可以看到清末民初一代知识分子为了中国的富强和近代化孜孜不倦的努力。
那种司法独立、不畏强权的包公(当年也被称为疯骑士)的形象,令人过目难忘。
杨荫杭于一八九五年考入北洋大学堂(当时称天津中西学堂,即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尽管他学习十分努力,但尚未毕业,便被学校除名。
一八九七年转入南洋公学。
对这件事,杨绛在文中谈了她所知道的经过:据我二姑母说,我父亲在北洋公学上学时,有部分学生闹风潮。
学校掌权的洋人(二姑母称为洋鬼子)出来镇压,说闹风潮的一律开除。
带头闹的一个广东人就被开除了。
洋鬼子说,谁跟着闹风潮就一起开除。
一伙人面面相觑,都默不作声。
闹风潮不过是为了伙食,我父亲并没参与,可是他看到那伙人都缩着脑袋,就冒火了,挺身而出说:还有我!好得很,他就陪着那个广东同学一起被开除,风潮就此平息[ 杨绛:《回忆我的父亲》,见《杨绛作品集》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61页。
]。
这时是一八九七年,可见杨荫杭从年轻时就形成了刚正耿介的性格。
他所入的上海南洋公学,也是一所公费学校,由巨贾闻人盛宣怀创办。
过了两年,南洋公学遴选六名学生赴日留学,杨荫杭亦名列其中。
杨荫杭他们和其他各省派送的留日学生,初到日本,语言不通,就先在日本文部省特设的日华学校补习语言。
没多久,杨荫杭进入早稻田大学(当时称东京专门学校)学习。
一九○○年春,他和留日学生一起组建励志会。
同年下半年,作为会员的杨荫杭与杨廷栋、雷奋等一起创办了《译书汇编》,这是当时留日学生自办的第一份杂志,专事译载欧美政法方面的名著,诸如法国学者孟德斯鸠的《万法精义》和卢梭的《民约论》,英国学者穆勒的《自由原论》等书,这些作品译笔流丽典雅,对推动青年思想的进步影响很大,因而在海内外学生中,享有威望。
一九○一年夏,杨荫杭利用暑假回家乡探亲的机会,在家乡无锡聚集同志,创设了励志学会。
他们借讲授新知识之机,宣传排满革命[ 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国民国史》,中华书局 1981年版,第293页。
],据说这一组织是当时江苏省最早的革命小团体。
一九○二年,杨荫杭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本科毕业。
回国后,他和雷奋、杨廷栋一起被派往北京译书馆从事编译工作。
译书馆前身是北京同文馆。
沧海桑田,现在保存下来的《名学教科书》就是杨荫杭在那里编译的(一九○三年再版)。
近人孙宝恂在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的日记里曾提到过这部书:观《名学》,无锡杨荫杭述。
余初不解东文哲学书中‘内容’、‘外延’之理,今始知之。
[ 孙宝恂:《忘山庐日记》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第6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