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杨绛对这种赚钱方法并不感兴趣,她像她的母亲一样对身外之物看得很淡漠。
杨绛很明白:假如我们对某一件东西非常艳羡,父亲常常也只说一句话:‘世界上的好东西多着呢……’意思是:得你自己去争取。
也许这又是一项‘劳动教育’,可是我觉得更像鼓吹‘个人奋斗’。
我私下的反应是,‘天下的好东西多着呢,你能样样都有吗?’她的淡泊名利的性格,就是这样在家庭的熏陶下形成的。
在一般世俗之人看来,杨绛无疑是有钱人家的大小姐,有佣人奴婢使唤,但她却从不指手画脚,盛气凌人,对谁都客客气气。
从这点又可看出她秉承了她母亲的性格。
家里孩子多,她的母亲唐须荌整天忙里忙外,好像从没有空暇的时候,而两个姑母太自私也太自大了,家务事她们从不过问,对此,唐须荌从不计较。
遇到好东西吃,也尽人家先吃,自己只象征性吃一点。
比如有一次,他们买了一大包烫手的糖炒栗子,她母亲吃什么都不热心,好的要留给别人吃,不好的她也不贪吃,可是对这东西却还爱吃。
小孩们剥到软而润的,就偷偷儿揣在衣袋里。
大家不约而同地打偏手,一会儿把一大包栗子吃完。
二姑母并没在意,三姑母却精细,她说:这么大一包呢,怎么一会儿就吃光了?对做家务,杨绛的三姑母更有一套道理。
她说,如果自己动手抹两回桌子,她们(指女佣)就成了规矩,从此不给抹了。
因此家里的佣人总因为姑太太难伺候而辞去,所以杨家经常换人。
这又给杨绛的母亲制造了麻烦。
杨绛对母爱的体验特别深:有一年冬天,晚饭后,外面忽然刮起大风来。
母亲说:‘啊呀,阿季(即杨绛)的新棉衣还没拿出来。
’她叫人点上个洋灯,我却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哭。
这也是我忘不了的‘别是一般滋味’。
[ 杨绛:《回忆我的父亲》,见《杨绛作品集》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80页。
]所有孩子,都很疼爱,和颜悦色,从不横言厉色。
终日忙忙碌碌的唐须荌毕竟也是一位很有知识素养的女性,她难得有闲静静地坐在屋里,做一回针线,然后从搁针线活儿的藤匾里拿一卷《缀白裘》,边看边笑,得以消遣一会儿。
她每晚临睡爱看看《石头记》或《聊斋志异》之类的小说,她也看好些新小说。
一次,她看了几页绿漪女士写的《绿天》,说道:这个人也学着苏梅的调儿。
杨绛告诉母亲:她就是苏梅呀。
她很佩服母亲能从许多女作家里辨别出苏梅的调儿。
杨绛上小学回家后,做完功课,就依偎在父母的身边,她跟着父亲的时候居多。
父亲除非有客,或出庭辩护,一上午总伏案写稿子,书案上常放着一叠裁得整整齐齐的竹帘纸充稿纸用,杨绛则常拣他写秃的长锋羊毫去练字。
每天清晨早饭后,杨绛给父亲泡上一碗酽酽的盖碗茶。
父亲饭后吃水果,她专司剥皮;吃风干栗子、山核桃等干果,她专司剥壳。
中午饭后,吃点儿点心,完毕,孩子们作鸟兽散,让父亲歇午。
杨荫杭叫住杨绛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
所以,她常陪在父亲旁边看书。
冬天时只有她父亲屋里生个火炉,孩子们用煨炭结子的手炉和脚炉。
火炉里过一时就需添煤,杨绛到时候轻轻夹上一块,姐姐和弟弟妹妹常佩服她加煤不出声……一幅其乐融融的和睦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