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告诉父母亲自己不想出国读政治,只想考清华研究院攻读文学。
后来她果然考上了,她父母亲当然都很高兴。
二清华大学的前身,是二十世纪之初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余额所创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
初建时名为清华学堂,因校址设立在清室遗园清华园而得名。
辛亥革命后,改名为清华学校。
一九二五年,清华增设大学部。
一九二八年夏,正式改为国立大学。
翌年开办研究院。
据《清华人文学科年谱》云:研究院按照大学所设学系分别设立研究所,其主任由系主任兼任之。
[ 李洪岩、范旭仑:《为钱钟书声辩》,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年1月版,第140页;齐家莹:《清华人文学科年谱》,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年1月版,第89页。
]清华研究院的外国语文学部,其实与外文系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当时教授有十余人:王文显、吴宓、朱传霖、陈福田、黄中定、黄学勤、张杰民、楼光来、温德()、吴可读()、施美士()、毕莲()、翟孟生()、谭唐()、谭唐夫人()等。
主任由王文显兼任。
学部的课由各教授开设,研究生选修研习。
在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业的学生中,有不少后来从事剧本创作和演剧活动者,其中不乏杰出的话剧人才,如洪深(留美预备部时的学生)、陈铨、石华父(即陈麟瑞)、李健吾、曹禺、张骏祥以及杨绛等。
这就不能不提及给予他们很大影响的王文显先生。
王文显是著名戏剧家,杨绛后来从事剧本创作,与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王文显(1886~1968年),号力山,江苏昆山人。
长期生活在英国,从小就由一位英国人抚养,在英国受教育,获伦敦大学学士学位,曾任中国驻欧洲财政委员、伦敦《中国报》编辑、英国报界公会会员。
归国后在清华大学留美预备部任教,一九二一年暂兼代理校长,一九二二年四月改兼副校长,十二月奉部令免兼职。
清华改为大学后任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开设《外国戏剧》、《戏剧专题研究》、《戏剧概要》、《莎士比亚研读》、《莎士比亚》、《近代戏剧》等课程。
学生中如洪深、陈铨、石华父、李健吾、曹禺、张骏祥和本书的传主杨绛,都是在听了王文显的课之后,受其影响,开始接触西洋戏剧,并在以后陆续走上戏剧之路的。
王文显在教书的同时,还从事戏剧创作,他先后写过《委曲求全》、《皮货店》、《北京政变》等剧本。
王文显的外语娴熟,特别是对西洋戏剧感悟独特,造诣颇深,听他的课无疑是一种享受,一位清华校友这样说过:他的英文讲得太好了,不但纯熟流利,而且出言文雅,音色也好……听他叙述英国威尔逊教授如何考证莎士比亚的版本,头头是道,乃深知其于英国文学的知识之渊博。
[ 梁实秋:《忆清华》,见鲁静等编《清华旧影》,东方出版社 1998年12月版,第137页。
]杨绛除了听过王文显的课之外,还亲受吴宓等名家的教诲。
吴宓在杨绛记忆的屏幕是这样的:我考入清华研究生院(引者按:应为研究院)在清华当研究生的时候,钱钟书已离开清华。
我们经常通信。
钟书偶有问题要向吴宓先生请教,因我选修吴先生的课,就央我转一封信或递个条子。
我有时在课后传信,有时到他居住的西客厅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