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老人杨绛百年风华:杨绛传 > 第二章 大学时代(5)

第二章 大学时代(5)

2025-03-31 02:11:26

]杨绛的这篇《收脚印》,显示了她摆脱稚气后对生活、对社会的感触,笔墨淡雅,意蕴深厚。

我们不妨打开《杨绛散文》一起欣赏:听说人死了,魂灵儿得把生前的脚印,都给收回去。

为了这句话,不知流过多少冷汗。

半夜梦醒,想到有鬼在窗外徘徊,汗毛都站起来。

其实有什么可怕呢?怕一个孤独的幽魂?假如收脚印,像拣鞋底那样,一只一只拣起了,放在口袋里,掮着回去,那么,匆忙的赶完工作,鬼魂就会离开人间。

不过,怕不是那样容易。

每当夕阳西下,黄昏星闪闪发亮的时候;西山一抹浅绛,渐渐晕成橘红,晕成淡黄,晕成浅湖色……风是凉了,地上的影儿也淡了。

幽僻处,树下,墙阴,影儿绰绰的,这就是鬼魂收脚印的时候了。

守着一颗颗星,先后睁开倦眼。

看一弯淡月,浸透黄昏,流散着水银的光。

听着草里虫声,凄凉的叫破了夜的岑寂。

人静了,远近的窗里,闪着一星星灯火—— 于是,乘着晚风,悠悠荡荡在横的、直的、曲折的道路上,徘徊着,从错杂的脚印中,辨认着自己的遗迹。

这小径,曾和谁谈笑着并肩来往过?草还是一样的软,树阴还是幽深的遮盖着,也许树根小砖下,还压着往日襟边的残花。

轻笑低语,难道还在草里回绕着么?弯下腰,凑上耳朵—— 只听得草虫声声的叫,露珠在月光下冷冷的闪烁,风是这样的冷。

飘摇不定的转上小桥,淡月一梳,在水里瑟瑟的抖。

水草懒懒的歇在岸旁,水底的星影像失眠的眼睛,无精打采的闭上又张开。

树影阴森的倒映水面,只有一两只水虫的跳跃,点破水面,静静的晃荡出一两个圆纹。

层层叠叠的脚印,刻画着多少不同的心情。

可是捉不住的已往,比星、比月亮都远,只能在水底见到些儿模糊的倒影,好像是很近很近的,可是又这样远啊!远处飞来几声笑语。

一抬头,那边窗里灯光下,晃荡着人影,啊!就这暗淡的几缕光线,隔绝着两个世界么?避着灯光,随着晚风,飘荡着移过重重脚印,风吹草动,沙沙的响,疑是自己的脚声,站定了细细一听,才凄惶的惊悟到自己不会再有脚声了。

惆怅地回身四看,周围是夜的黑影,浓淡的黑影。

风是冷的,星是冷的,月亮也是冷的,虫声更震抖着凄凉的调子。

现在是暗夜里伶仃的孤魂,在衰草冷露间搜集往日的脚印。

凄惶啊!惆怅啊!光亮的地方,是闪烁着人生的幻梦么?灯灭了,人更静了。

悄悄地滑过窗下,偷眼看看床,换了位置么?桌上的陈设,变了么?照相架里有自己的影儿么?没有……到处都没有自己的份儿了。

就是朋友心里的印象,也淡到快要不可辨认了罢?端详着月光下安静的睡脸,守着,守着……希望她梦里记起自己,叫唤一声。

星儿稀了,月儿斜了。

晨曦里,孤寂的幽灵带着他所收集的脚印,幽幽地消失了去。

第二天黄昏后,第三天黄昏后,一夜夜,一夜夜:朦胧的月夜,繁星的夜,雨丝风片的夜,乌云乱叠、狂风怒吼的夜……那没声的脚步,一次次涂抹着生前的脚印。

直到那足迹渐渐模糊,渐渐黯淡、消失。

于是在晨光未上的一个清早,风带着露水的潮润,在渴睡着的草丛落叶间,低低催唤。

这时候,我们这幽魂,已经抹下了末几个脚印,停在路口,撇下他末一次的回顾。

远近纵横的大路小路上,还有留剩的脚印么?还有依恋不舍的什么吗?这种依恋的心境,已经没有归着。

以前为了留恋着的脚印,夜夜在星月下彷徨,现在只剩下无可流连的空虚,无所归着的忆念。

记起的只是一点儿忆念。

忆念着的什么,已经轻烟一般的消散了。

悄悄长叹一声,好,脚印收完了,上阎王处注册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