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老人杨绛百年风华:杨绛传 > 第二章 大学时代(9)

第二章 大学时代(9)

2025-03-31 02:11:26

火车进入山东境内,车站迫近泰山,山好像矗立站边。

等火车开动,钱穆此时谈风更健了。

他指点着告诉杨绛临城大劫案的经过,又指点她看抱犊山。

山很陡。

钱穆说,附近居民把小牛犊抱上山冈,小牛就在山上吃草,得等长成大牛自己下山[ 杨绛:《车过古战场—— 追忆钱穆先生同行赴京》,载《杨绛作品集》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

]。

从此,杨绛对钱穆先生不再陌生了。

不过车到北京,他们分手后再也没有见面。

杨绛每逢寒假暑假总回苏州家里度假,这条旅途来回走得很熟,每过古战场时,总会想到钱宾四先生的谈笑风生。

杨绛就读的清华大学的图书馆,以其丰富的藏书、优雅的环境,一直受到学生们的交口称赞。

杨绛一到清华,就喜欢上了这里的图书馆。

在这里,她潜心攻读,吸收着知识的营养。

她认为,有些知识使人受益终身,直到晚年,她还是十分怀念母校的图书馆。

笔者有幸得到她撰写的《我爱清华图书馆》,此文流露了她对图书馆的一往情深,全文如下: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但最爱的是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里,最爱清华图书馆。

一九三五年春季,我借读清华大学。

我的中学旧友蒋恩钿不无卖弄地对我说:我带你去看看我们的图书馆!墙是大理石的!地是软木的!楼上书库的地是厚玻璃!透亮!望得见楼下的光!她带我出了古月堂,曲曲弯弯走到图书馆。

她说:看见了吗?这是意大利的大理石。

我点头赞赏。

她拉开沉重的铜门,我跟她走入图书馆。

地,是木头铺的,没有漆,因为是软木吧?我直想摸摸软木有多软,可是怕人笑话;捺下心伺得机会,乘人不见,蹲下去摸摸地板,轻轻用指甲掐掐,原来是掐不动的木头,不是做瓶塞的软木。

据说,用软木铺地,人来人往,没有脚步声。

我跟她上楼,楼梯是什么样儿,我全忘了,只记得我上楼只敢轻轻走,因为走在玻璃上。

后来一想,一排排的书架子该多沉呀,我撒着脚走也无妨。

我放心跟她转了几个来回。

下楼临走,她说,还带你去看个厕所。

厕所是不登大雅的,可是清华图书馆的女厕所却不同一般。

我们走进一间屋子,四壁是大理石,隔出两个小间的矮墙是整块的大理石,洗手池前壁上,横悬一面椭圆形的大镜子,镶着一圈精致而简单的边,忘了什么颜色,什么质料,镜子里可照见全身。

室内洁净明亮,无垢无尘无臭,高贵朴质,不显豪华,称得上一个雅字。

不过那是将近70年前的事了。

一年以后,1933年秋季,我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

清华图书馆扩大了。

一年前,我只是个借读生,也能自由出入书库。

我做研究生时,规矩不同了,一般学生不准入书库,教师和研究生可以进书库,不过得经过一间有人看守的屋子,我们只许空手进,空手出。

解放后,我们夫妇(钱钟书和我)重返清华园,图书馆大大改样了。

图书馆不易记忆,因为图书馆不是人,不是事,只是书库和阅览室;到阅览室阅读,只是找个空座,坐下悄悄阅读,只留心别惊动人;即使有伴,也是各自读书。

我做研究生时,一人住一间房,读书何必到阅览室去呢?想一想,记起来了。

清华的阅览室四壁都是工具书;各国的大字典、辞典、人物志、地方志等等,要什么有什么,可以自由翻阅;如要解决什么问题,查看什么典故,非常方便。

这也可见当时的学风好,很名贵的工具书任人翻看,并没人私下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