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老人杨绛百年风华:杨绛传 > 第二章 大学时代(10)

第二章 大学时代(10)

2025-03-31 02:11:26

有人问我钱钟书在清华图书馆读书学习的情况,我却是不知道。

因为我做借读生时,从未在图书馆看见他。

我做研究生时,他不在清华。

我们同返清华,他就借调到城里去工作,每逢周末回清华,我经常为他借书还书—— 一大叠的书。

说不定偶尔也曾同到图书馆。

三校合并后(指清华大学工学院、北京大学工学院、燕京大学工学院合并为后来的清华大学—— 引者注),我们曾一同出入新北大(即旧燕京)图书馆。

那个图书馆的编目特好,有双套编目:一套作品编目,一套作者编目。

查编目往往会有意外收获。

可是不准我们入书库。

我曾把读书比作串门儿,借书看,只是要求到某某家去串门儿,而站在图书馆书库的书架前任意翻阅,就好比家家户户都可任意出入,这是惟有身经者才知道的乐趣。

我敢肯定,钱钟书最爱的也是清华图书馆。

杨绛在清华做研究生时,叶公超请她到家里去吃饭。

他托赵萝蕤邀请,并请赵萝蕤作陪。

杨绛猜想:叶先生是要认认钱钟书的未婚妻吧?于是她就跟着赵萝蕤同到叶家。

叶公超很会招待。

一餐饭后,杨绛和叶公超不陌生了。

下一次再见到叶公超时,他拿了一册英文刊物,指出一篇,叫杨绛翻译,说是《新月》要这篇译稿。

杨绛心想:叶先生是要考考钱钟书的未婚妻吧?她就接下了。

在此之前,杨绛从未学过翻译。

她虽然大学专攻政治学,却对政论毫无兴趣。

叶公超要她翻译的是一篇很晦涩、很沉闷的政论:《共产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吗?》。

其实,她读懂也不容易,更不知怎么翻译。

她七翻八翻,总算翻过来了。

她把译稿交给叶公超,只算勉强交卷。

叶公超看过后说很好。

没过多久就在《新月》上刊登了。

这是杨绛生平第一次翻译作品。

四一九三五年,钱钟书在光华大学任教已满两年,完成了国内服务期。

他决定参加出国留学的考试。

早在一九三○年九月,中英两国政府换文协定,英方归还中方庚子赔款。

翌年四月,设立专门管理这批款项的董事会。

管理方法是,先以基金借充兴办铁路及其他生产建设事业,然后以借款所得利息兴办教育文化事业,主要以举办留英公费生考试、资助国内优秀人才到英国学习为主要内容。

这一留英考试先后举行过八次,钱钟书参加的是第三次,考试时间在一九三五年的四月。

当时报名人数总共290人,应考人数有262人,结果被录取的只有24人。

在这24位被录取者当中,钱钟书不仅是唯一的英国文学专业录取生,而且总成绩最高,达到分。

钱钟书把已被录取、准备赴英留学的消息,告诉了杨绛,并希望她能陪同一起出国。

杨绛知道钱钟书出自读书世家,从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里,对日常生活不善自理,假如自己与他一起出国,可以照顾他。

其时,杨绛即将在清华研究院毕业,当时该院各部毕业生都送出留学,惟独外语部例外,毕业也不得出国,欲出国必须自费。

因此,杨绛打算不等毕业,先与钱钟书结婚,再一同出国。

那时,她只有一门功课需大考,于是和老师商量后用论文代替,未取得文凭便提前一个月回家。

匆忙之中,杨绛来不及写信通知家里,马上收拾好行李就动身。

这天,杨绛所乘的火车到达苏州已过午时,她领取行李雇车回去,到家已是三点左右。

她十分思念父母,回家把行李搬在门口,如飞似的直奔父亲屋里,连声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