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老人杨绛百年风华:杨绛传 > 第三章 负笈英法(2)

第三章 负笈英法(2)

2025-03-31 02:11:26

牛津大学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坐落在伦敦西北泰晤士河上游的牛津城。

它成立于二世纪下半叶,这里云集了众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在历史上培养了大量的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

我国知名学者吴宓曾在一九三○年十月至一九三一年在此进修,他在《牛津大学风景总叙》一诗中,赞叹牛津大学是读书人最理想的读书地方:牛津极静美,尘世一乐园,山辉水明秀,天青云霞轩。

方里极群校,嶙峋玉笋繁,悠悠植尖塔,赫赫并堞垣。

桥屋成环洞,深院掩重门,石壁千年古,剥落黑且深。

真有辟雍日,如见泮池存,半载匆匆往,终身系梦魂。

此终身系梦魂之地,是钱钟书与杨绛选择牛津作为自己留学的第一站,是否受吴宓这位师长的影响呢?这倒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创立于一三一四年的埃克塞特学院,在当时是牛津大学的二十六个学院之一,其在牛津学院的创建史上位居第四。

两年的留学生涯,使钱钟书和杨绛体验到牛津大学谨严与保守的校风。

最使他们得益匪浅的则首推学院的图书馆。

牛津大学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图书馆,名叫博德利图书馆,钱钟书将其戏译为饱蠹楼。

这里的藏书远远超过国内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早在莎士比亚在世的一六一一年,英国书业公司就承担了把各种新书(包括重印书)都免费送一本给这个图书馆的义务。

它还收藏了许多中文书籍。

钱钟书和杨绛在这里如鱼得水,除了听课之外,差不多把业余时间全部泡在读书上面。

他们借来一大堆书,涉猎包括文学、哲学、心理学、历史等各种图书,固定占一个座位,一本接一本地阅读,并作了详细的笔记[ 丁曦林:《传播光明的文学使者—— 访作家、翻译家杨绛》,见马光裕等编《钱钟书杨绛研究资料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11月版,第537页。

]。

一副饱学终日、乐此不疲的模样,令人神往。

杨绛在这里的旁听和阅读,有力地充实了自己的知识素养与外语水平。

不过杨绛还有另一层想法,她认为,在当时牛津的学费已较一般学校昂贵,还要另交导师费,房租伙食的费用也较高。

假如我到别处上学,两人分居,就得两处开销,再加上来往旅费,并不合算。

钟书磕掉门牙是意外事;但这类意外,也该放在预算之中。

这样一算,他的公费就没多少能让我借光的了。

万一我也有意外之需,我怎么办?我爸爸已经得了高血压症。

那时候没有降压的药。

我离开爸爸妈妈,心上已万分抱愧,我怎能忍心再向他们要钱?我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好安于做一个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自习。

杨绛回忆所及,她只见钱钟书有一次苦学,那是在牛津,论文预试得考‘版本和校勘’那一门课,要能辨别十五世纪以来的手稿。

他毫无兴趣,因此每天读一本侦探小说‘休养脑筋’,‘休养’得睡梦中手舞脚踢,不知是捉拿凶手,还是自己做了凶手和警察打架。

结果考试不及格,只好暑假后补考。

[ 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见《杨绛作品集》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149页。

]对这件事,多年以后钱钟书在牛津时的同窗好友Doald Stuart还记得呢。

牛津的生活很安逸,杨绛他们借住的老金家供一日四餐:早餐、午餐、午后茶和晚餐。

他们夫妇住一间双人卧房兼起居室,窗临花园,每日由老金的妻女收拾。

杨绛既不是正式学生,就没有功课,全部时间都可自己支配。

她从前还没享受过这等自由。

她在苏州上大学时,课余常在图书馆里寻寻觅觅,想走入文学领域而不得其门。

考入清华后,又深感自己欠修许多文学课程,来不及补习。

这回,在牛津大学图书馆里,满室满架都是文学经典,坐拥书城,充分满足了她对书籍的饕餮之欲——在这里杨绛正可以从容自在地好好补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