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老人杨绛百年风华:杨绛传 > 第三章 负笈英法(3)

第三章 负笈英法(3)

2025-03-31 02:11:26

图书馆临窗有一行单人书桌,她可以占据一个桌子。

架上的书,她可以自己取。

读不完的书可以留在桌上。

在那里读书的学生寥寥无几,环境非常幽静。

杨绛为自己定下了课程表,一本本书从头到尾细读。

能这样读书,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二牛津当时有一位富翁名史博定(),据说他将为牛津大学设立一个汉学教授的职位。

他弟弟是汉学家,专研中国老庄哲学。

是牛津某学院(Brazenose College)的驻院研究员。

富翁请他们夫妇到他家吃茶,劝钱钟书放弃中国的奖学金,改行读哲学,做他弟弟的助手。

他口气里,中国的奖学金区区不足道。

钱钟书立即拒绝了他的建议。

以后,杨绛他们和他仍有来往,他弟弟更是经常请他们到他那学院寓所去吃茶,借此请教许多问题。

钱钟书对于攻读文学学士虽然不甚乐意,但放弃自己国家的奖学金而投靠外国富翁是决计不干的。

牛津大学的学生,多半是刚从贵族中学毕业的阔人家子弟,开学期间住在各个学院里,一到放假便四散旅游去了。

牛津学制每年共三个学期,每学期八周,然后放假六周。

第三个学期之后是长达三个多月的暑假。

考试不在学期末而在毕业之前,也就是在入学二至四年之后。

年轻学生多半临时抱佛脚,平时对学业不当一回事。

他们晚间爱聚在酒店里喝酒,酒醉后淘气胡闹,犯校规是经常的事。

所以钱钟书所在的学院里,每个学生有两位导师:一位是学业导师,另一位则是品行导师。

如学生淘气出格被拘,由品行导师保释。

而钱钟书的品行导师不过经常请他们夫妇吃茶而已。

牛津还有一项必须遵守的规矩。

学生每周得在所属学院的食堂里吃四五次晚饭。

吃饭,无非证明这学生住校。

吃饭比上课更重要。

据钱钟书说,获得优等文科学士学位()之后,再吃两年饭(即住校二年,不含假期)就是硕士,再吃四年饭,就成博士。

当时在牛津的中国留学生,大多是获得奖学金或领取政府津贴的。

他们假期中也离开牛津,别处走走。

惟独钱钟书和杨绛直到三个学期之后的暑假才离开。

对此,杨绛觉得并不稀奇:因为钱钟书不爱活动。

自己在清华借读半年间,游遍了北京名胜,而他在清华待了四年,连玉泉山、八大处都没去过。

清华校庆日,全校游颐和园,钱钟书也跟着游过颐和园,还游过一次香山,别处都没去过。

直到一九三四年春,杨绛在清华上学,他北上去看她,才由她带着遍游北京名胜。

他作过一组《北游诗》,有今年破例作春游的诗句,后来删改只剩一首《玉泉山同绛》了。

牛津的假期相当多。

钱钟书把假期的全部时间投入读书。

大学图书馆的经典以十八世纪为界,馆内所藏经典作品,限于十八世纪和十八世纪以前。

十九二十世纪的经典和通俗书籍,只可到市里的图书馆去借阅。

那里藏书丰富,借阅限两星期内归还。

他们两人往往不到两星期就要跑一趟市图书馆。

他们还有家里带出来的中国经籍以及诗、词、诗话等书,也有朋友间借阅或寄赠的书,书店也容许站在书架前任意阅读,所以不愁无书。

他们每天都出门走走,他们管这叫探险去。

往往早饭后,他们就出门散散步,让老金妻女收拾房间。

晚饭前,他们的散步是养心散步,走得慢,玩得多。

两种散步都带探险性质,因为他们总挑不认识的地方走,随处有所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