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在二楼。
一间卧房,一间起居室,取暖用电炉。
两间屋子前面有一个大阳台,是汽车房的房顶,下临大片草坪和花园。
厨房很小,用电灶。
浴室里有一套古老的盘旋水管,点燃一个小小的火,管内的水几经盘旋就变成热水流入一个小小的澡盆。
这套房子,在杨绛看来是挖空心思从大房子里分隔出来的,由一座室外楼梯下达花园,另有小门出入。
她问明租赁的各项条件,第二天就带了丈夫同去看房。
那里地段好,离学校和图书馆都近,过街就是大学公园。
而住在老金家,浴室厕所都公用。
虽然新的房子的房租、水电费等种种费用,加起来得比老金家的房租贵,但这不怕,只要不超出预算就行,杨绛的预算是宽的。
钱钟书看了房子也喜出望外,他们和达蕾女士订下租约,随即便通知老金家。
他们在老金家过了圣诞节,大约新年前后搬入新居。
他们先在食品杂货商店定好每日的鲜奶和面包。
牛奶每晨送到门口,放在门外。
面包刚出炉就由一个专送面包的男孩送到家里,正是午餐时。
鸡蛋、茶叶、黄油以及香肠、火腿等熟食,鸡鸭鱼肉、蔬菜水果,一切日用食品,店里应有尽有。
他们只需到店里去挑选。
店里有个男孩专司送货上门;货物装在木匣里,送到门口,放在门外,等下一次送货时再取回空木匣。
他们也不用当场付款,要了什么东西都由店家记在一个小账本上,每两星期结一次账。
杨绛已记不起他们是怎么由老金家搬入新居的。
只记得新居有一排很讲究的衣橱,她怀疑这间屋子原先是一间大卧室的后房。
新居的抽屉也多。
他们搬家大概是在午后,两人学会了使用电灶和电壶。
一大壶水一会儿就烧开。
他们借用达蕾租给他们的日用家具,包括厨房用的锅和刀、叉、杯、盘等,对付着吃了晚饭。
搬一个小小的家,也着实让他们忙了一整天,收拾衣物,整理书籍,直到夜深。
钱钟书劳累得倒头就睡着了,杨绛则劳累得睡都睡不着。
在他们住入新居的第一个早晨,拙手笨脚的钱钟书大显身手。
杨绛因入睡晚,早上还没有醒。
他一人做好早餐,用一只床上用餐的小桌把早餐直端到她的床前。
居然做得很好,还有黄油、果酱、蜂蜜。
她可从没吃过这样早饭!杨绛他们搬入达蕾出租的房子,有了自己的厨房了。
钱钟书就想吃红烧肉。
由俞大缜、俞大姊妹以及其他男同学对烹调都不在行,却好像比杨绛略懂得一些。
他们教杨绛把肉煮开,然后把水倒掉,再加生姜、酱油等作料。
生姜、酱油都是中国特产,这在牛津是奇货,而且酱油不鲜,又咸又苦。
他们的厨房用具确是很不够的——买了肉,只好用大剪子剪成一方一方,然后照俞氏教的办法烧。
两人站在电灶旁,使劲儿煮——也就是开足电力,汤煮干了就加水,横竖就是烧不烂。
事后杨绛忽然想起她妈妈做橙皮果酱是用文火熬的。
对呀,凭自己粗浅的科学知识,也能知道文火的名字虽文,力量却比强火大。
在下一次做红烧肉的时候,杨绛买了一瓶雪利酒,权当黄酒用,用文火炖肉,汤也不再倒掉,只撇去沫子。
这次红烧肉居然做得不错,看到钱钟书吃得挺快活的,杨绛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呢!杨绛以为,自己搬家是冒险,自理伙食也是冒险,吃上红烧肉就是冒险成功。
从此一法通,万法通,鸡肉、猪肉、羊肉,用‘文火’炖,不用红烧,白煮的一样好吃。
所以她把嫩羊肉剪成一股一股细丝,两人站在电灶旁边涮着吃,然后把蔬菜放在汤里煮来吃。
杨绛又想起曾看见过厨房里怎样炒菜,也学着炒。
蔬菜炒的比煮的好吃。
一次店里送来了扁豆,因为不识货,一面剥,一面还嫌壳太厚、豆太小。
她忽然省悟,这是专吃壳儿的,是扁豆,于是便焖了吃,颇为成功。
店里还有带骨的咸肉,可以和鲜肉同煮,咸肉有火腿味。
熟食有洋火腿,不如我国的火腿鲜。
至于猪头肉,杨绛向来认为不上台盘的:店里的猪头肉是制成的熟食,骨头已去净,压成一寸厚的一个圆饼子,嘴、鼻、耳部都好吃,后颈部嫌肥些。
还有活虾。
她很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