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老人杨绛百年风华:杨绛传 > 第一章 故里家世(3)

第一章 故里家世(3)

2025-03-31 02:11:26

杨绛当时在父母的庇荫之下,不像她父亲年轻时候,能看到革命的迫切。

她是脱离实际的后知后觉或无知无觉,只凭抽象的了解,觉得救国救民是很复杂的事,推翻一个政权并不解决问题,还得争求一个好的制度,保障一个好的政府。

二杨绛的母亲唐须荌(1878~1937年)也是无锡人,与丈夫杨荫杭同龄,他们俩于一八九八年结婚。

唐须荌是一位贤惠文静的知识女性,身上凝聚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

她曾在上海著名的女子中学务本女中读书,与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以及汤国梨(章太炎太太)同学。

唐须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与杨荫杭结婚后,甘做贤妻良母,相夫教子,料理家务。

现存关于唐须荌的史料不多,杨绛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顺便提到了她的父母的关系,读来感人肺腑,弥足珍贵。

杨绛说: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们子女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次架。

旧式夫妇不吵架的也常有,不过女方会有委屈闷在心里,夫妇间的共同语言也不多。

我父母却无话不谈。

他们俩同年,一八九八年结婚。

当时我父亲还是学生。

从他们的谈话里可以听到父亲学生时代的旧事。

他们往往不提名道姓而用诨名,还经常引用典故——典故大多是当时的趣事。

不过我们孩子听了不准发问。

‘大人说话呢,老小(无锡土话,指小孩子),别插嘴。

’他们谈的话真多:过去的,当前的,有关自己的,有关亲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气的……他们有时嘲笑,有时感慨,有时自我检讨,有时总结经验。

两人一生中长河一般的对话,听来好像阅读拉布吕耶尔的《人性与世态》。

他们的话时断时续,我当时听了也不甚经心。

我的领会,是由多年不经心的一知半解积累而得。

我父亲辞官后做了律师。

他把每一件受理的案子都详细向我母亲叙述:为什么事,牵涉什么人等等。

他们俩一起分析,一起议论。

那些案件,都可补充《人性与世态》作为生动的例证。

[ 杨绛:《回忆我的父亲》,见《杨绛作品集》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993年10月版,第59~60页。

]杨绛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和睦自由、民主开明的家庭当中,可想而知,是相当幸运的。

杨绛父亲杨荫杭的兄弟姊妹共六人。

大姑母排行第一,出嫁不久即因患肺病去世。

大伯父在武备学校学习,一次试炮失事,轰然一声,就轰得不知去向,遗下大伯母和堂兄、堂姐各一人。

最小的三叔叔留美回国后也因肺病去世。

二姑母杨荫枌、三姑母杨荫榆都比杨荫杭小,出嫁后都与夫家断绝了关系,长年住在哥哥的家里。

所以,她们两人和杨绛的关系比较密切。

杨荫榆比杨荫杭小六岁,由他资助在苏州景海女中上学,两年以后,就转学到上海务本女中,后来赴日本、美国留学,故日文、英文都十分熟练。

两度回归,分别担任北京女高师学监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这时的杨荫榆顽固守旧,与进步学生对立,发生了鲁迅在《华盖集》中提到的女师大事件,从此打落下水,成了一条‘落水狗’[ 杨绛:《回忆我的姑母》,见《杨绛作品集》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993年10月版,第115页。

]。

杨绛在这里指的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和北京数千名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示威游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最后通牒和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的卖国行为。

示威中,反动军阀下令开枪,当场打死打伤三四百人。

在这一事件中,杨荫榆站错了立场,遭到鲁迅等进步人士的痛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