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老人杨绛百年风华:杨绛传 > 第四章 孤岛岁月(3)

第四章 孤岛岁月(3)

2025-03-31 02:11:26

杨绛在钱家过了一夜就带着圆圆到她爸爸处去,见了爸爸和姐妹等。

她的女儿圆圆大约感觉到都是极亲的人,就没有吼,也没喊non non。

当时,钱家和她爸爸家都逃难避居孤岛,居处都很逼仄。

她和圆圆有时挤居钱家,有时挤居在自己的爸爸家。

据杨绛回忆:一九三八年十月,我回国到上海,父亲的长须已经剃去,大姐姐小妹妹也已经回复旧时的装束。

我回国后父亲开始戒掉安眠药,神色渐渐清朗,不久便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一门《诗经》,聊当消遣。

[ 杨绛:《回忆我的父亲》,见《杨绛作品集》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98页。

]这时上海已沦陷为孤岛——这是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八一三抗战结束,国民党军队撤离上海,日本侵略者进驻上海造成的。

上海沦陷后,日寇在其所占领的南市、闸北、虹口、杨浦、浦东等地到处设立关卡,沿苏州河各桥口更是岗哨林立,戒备森严,许多地段被日军辟为军事警戒区。

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其余部分和法租界,因英、美、法等国是中立国而未被日军占领,但是处于日军的四面包围之中,故有孤岛之称。

杨绛的娘家、婆家都在法租界内,钱家在辣斐德路,杨家在今锦江饭店附近。

杨绛两头居住,即便在钱家住的时候,她也几乎每天都要到父亲那里去转一下,好在两家相距不远。

她的三姐姐和七妹妹也经常回娘家,对此,父亲高兴地说:现在反倒挤在一处了!孤岛生活是苦寂的,但是杨绛感到:我们不论有多少劳瘁辛苦,一回家都会从说笑中消散。

杨绛对自己的父亲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她的女儿圆圆亦很受外祖父的万般宠爱,请看以下的追忆:父亲在上海的朋友渐渐减少。

他一次到公园散步回家说,传杨某(父亲自指)眼睛瞎掉了。

我吃惊问怎会有这种谣言。

原来父亲碰到一个新做了汉奸的熟人,没招呼他,那人生气,骂我父亲眼里无人。

有一次我问父亲,某人为什么好久不来。

父亲说他没脸来了,因为他也下海了。

可是抗战的那几年,我父亲心情还是很愉快的,因为愈是在艰苦中,愈见到自己孩子对他的心意。

他身边还有许多疼爱的孙儿女—— 父亲不许称外孙或外孙女,他说,没什么内孙外孙。

他也不爱外公之称。

我的女儿是父亲偏宠的孙女之一,父亲教她称自己为公而不许称外公。

缺憾是母亲不在,而这又是唯一的安慰,母亲可以不用再操心或劳累。

有时碰到些事,父亲不在意,母亲料想不会高兴,父亲就说,幸亏母亲不在了。

[ 杨绛:《回忆我的父亲》,见《杨绛作品集》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第102页。

]一九三九年秋,杨绛的弟弟从国外回国。

这时,杨家已在苏州灵岩山绣谷公墓购得一块墓地,她父亲带着杨绛姐妹和弟弟一起回苏州,安葬母亲。

杨绛乘此机会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苏州故居,眼中一片狼藉,劫后的惨景,不堪回首。

杨绛说:我二姑母买的住宅贴近我家后园,有小门可通。

我到苏州,因火车误点,天已经很晚。

我们免得二姑母为我们备晚饭,路过一家菜馆,想进去吃点东西,可是已过营业时间。

店家却认识我们,说我家以前请客办酒席都是他们店里承应的,殷勤招待我们上楼。

我们虽然是老主顾,却从未亲身上过那家馆子。

我们胡乱各吃一碗面条,不胜今昔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