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特别是话剧),是当时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样式。
上海地下党把文化界抗日救亡运动的重心放在戏剧工作上,组织了专业性的职业剧团,开展业余戏剧运动。
仅一九四二年上海就有剧团二十个,演出剧目八十九个;一九四三年先后出现的剧团有几十个之多,剧场二十多家,演员达二百余人,演出剧目近五十个。
文艺界、戏剧界的著名人士黄佐临夫妇和柯灵、李健吾、陈麟瑞等人先后主持了上海职业剧团、苦干剧团等。
通过陈麟瑞、李健吾二位的介绍,黄佐临夫妇、柯灵夫妇走进了杨绛的家里。
那时,上海职业剧团已开张了一段时间,他们正在四处物色好的剧本。
而在当时,写剧本的为数不多,但一枝独秀,引起广泛注意的是杨绛。
她的《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是喜剧的双璧,中国话剧库中有数的好作品(柯灵语)。
一九四二年冬日的一天晚上,陈麟瑞请钱钟书、杨绛夫妇上馆子吃烤羊肉,李健吾也在座。
大家围着一大盆柴火,拿着二尺多的筷子,从火舌里抢出羊肉夹干烧饼吃。
据陈麟瑞说这是蒙古人的吃法,杨绛马上想起了《云彩霞》里的蒙古王子,《晚宴》里的蒙古王爷。
陈麟瑞、李健吾就怂恿杨绛:何不也来一个剧本?并且告诉她黄佐临正愁没有好的剧本呢。
杨绛当时觉得这话说得太远了,谦称自己从来没有写过话剧,只是偶尔看几场戏罢了。
烤羊肉的风味不易忘却,朋友鼓励的话也随之一再撩拨。
杨绛不免技痒,她利用上课的业余时间,加紧创作了《称心如意》,先送给住得不远的陈麟瑞看。
经他仔细审阅后,又重新改写,随后这剧本就转到李健吾手里。
没过数日,李健吾来电话说,《称心如意》立刻就排演,由黄佐临导演,李健吾也粉墨登场,扮演徐朗斋这个角色[ 刘中国:《钱钟书:20世纪的人文悲歌》,花城出版社 1999年9月版,第397~399页。
]。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排练,杨绛的第一部话剧《称心如意》于一九四三年春天,正式公演。
杨绛步入剧坛,并非偶然,来自于她对都市小市民生活的体验和知识分子生活的积累。
上海滩这个大都市特有的新旧参半、土洋结合的生活形态,正是引发剧作家灵感的渊薮。
《称心如意》中的主人公李君玉,她的母亲不听外祖父的安排私自与穷画家结婚,失去本家的关爱而远离上海去了北平。
李君玉在双亲谢世后,却旋即被三位舅母招回上海,明说是要救助她的孤苦无依,实际上把她轮番当作劳动力使用。
后来又怕李君玉的性格会给自己家庭带来麻烦,像推磨似的从这家又推到另一家。
杨绛恰如其分地掌握了喜剧的技巧,充分揭示了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十里洋场中的小市民生活的灰色平庸,杨绛十分熟稔,剧作深入地表现了上海市民生活的种种尴尬、种种疲软,剧中人物身上的喜剧因素,折射出五光十色的社会万象。
杨绛笔下的李君玉从北平投奔舅舅,由此引来一系列令人捧腹、使人心酸的遭遇。
她的大舅舅赵祖荫是一个冷酷的银行经理,一向看不起李君玉的穷画家父亲,因而对李君玉颇为冷淡,然而大舅母不放心丈夫雇来的年轻妖冶的女秘书,便逼迫赵祖荫让李君玉顶替做秘书,以此来拆散赵祖荫与女秘书的关系。
大舅父出于无奈,自然于心不甘,对李君玉百般挑剔。
同时,这位大舅母也嫌弃君玉,不让君玉住在她家里,于是匡称二舅二舅母想她,叫李君玉晚上住在二舅家。
后来表哥赵景荪撇下三姨钱令娴,爱上了李君玉。
二舅母怕李君玉迷住自己的儿子,便又把她推到四舅家。
四舅赵祖懋待人不错,而四舅妈却是一个所谓热心慈善事业的人,只想挥霍丈夫的金钱,他们虽然没有子女,但也不想让李君玉闲着,要她带着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的野孩子。
赵祖懋生怕因此一家人不太平,便与李君玉设计,由君玉假造一封信给四舅妈,谎称赵祖懋外面有相好的女人,还有小孩子,以此打消四舅妈领养野孩子的计划,不料又引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先是四舅妈整天价看着赵祖懋,一刻也不离身,不管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这样李君玉在赵祖懋的家里也待不下去了。
最后,李君玉被踢给舅公徐朗斋。
孤女李君玉只能依靠自己的冰雪聪明,应对矛盾百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