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25-03-31 02:14:30

您下载的该电子书来自:TXT赛看欢迎访问: www.txtsk.com.cn《文物贩子在唐朝》端谿砚史端谿砚史卷一嘉应吴兰修石华编下岩肇庆府东三十里有山曰斧柯,在大江之南盖灵羊峡之对山也。

斧柯山峻峙壁立,下际潮水。

自江之湄登山行三四里即为砚岩。

先至者曰下岩,岩之中有泉出焉,虽大旱未尝涸。

岩有两口,其中则通为一穴,大者取砚所自入也,小者泉水所自出也,故号曰水口。

陈公密所开也。

(宋无名氏《端溪砚谱》)下岩北壁石盖泉生其中,非石生泉中,则润可知矣。

岩之中有泉珠散落,如飞雨不绝。

北壁石眼正圆,有青、绿、碧、紫、白、黑晕十数重,中复有瞳子。

南壁石即泉水半浸者,稍不及北壁,眼之晕色皆少淡。

兰修按:泉生石中,非石生泉中,端石精腴尽此二语!乾道癸巳,高庙尝书翰墨数说以赐曹勋。

其一云:端璞出下岩,色紫如猪肝,密理坚致,潴水发墨,呵之即泽,研试则如磨玉而无声,此上品也。

中下品则皆砂壤相集,不惟肌理既粗复燥,而色赤如后历新坑,皆不可用。

(张世南《游宦纪闻》)下岩石细,扣之清越。

鸜鹆眼圆,碧晕明莹,石嫩甚者如泥无声不著墨。

清越者温润,著墨快,不热无泡,良久微渗若油发艳。

(米芾《砚史》)兰修按:高似孙《砚笺》引《砚史》云:嫩甚如泥无声不著墨快无泡其文脱误不可读,今存原本然,石嫩如泥无声乃水岩上品,米云不著墨,何也?下岩旧坑卵石黑如漆,细润如玉,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

有眼,眼中有晕,或六七眼相连排星斗异形。

石居水底,须千夫汲水,篝火下缒,深入穴中方得之。

又一种卵石去臕方得材,色青黑,细如玉,有花点如筯头大,碧玉清莹,与砚质不同。

唐吴淑《砚赋》所谓点滴青花是也,故名青花子石,今讹为青花紫石,李长吉诗已讹作紫字,其实未尝紫也。

青黑之中或有白点如粟,排星斗异象,水湿方见,扣之无声,磨之亦无声。

此品唐时已难得,庆历间坑竭,已上二品石久用锋芒愈出,不退锐,不假磨砻。

下岩止有一坑出此二种石,别无新坑。

所谓新坑,盖原坑已尽而别开一坑,下岩则否。

(赵希鹄《洞天清录》曹昭《格古要论》同)兰修按:端石精妙尽在青花,以细为上,其至碎者如纤尘之蒙、如澹墨之晕,此乃绝品。

非其质本黑,云黑如漆者,误也。

又按:水岩石皆有外臕包络,所谓卵石子石也,非别一种。

石色深紫,衬手而润,扣之清远。

石上有点,青绿间晕圆小而紧者,谓之鸜鹆眼,乃下岩石也。

(魏泰东《轩笔录》)中岩下岩之上曰中岩。

(宋《端谿砚谱》)中岩南壁石与梅树岩同而少胜北壁石,与下岩南壁石相类而少劣。

中岩旧石色紫如嫩肝,细润如玉,有眼小如绿豆粒,纯绿色而无晕,或有绿条纹或白条纹,盖(竖)而圆者为眼,横而长者为条纹。

外有黄臕胞络,扣之无甚声,磨墨亦无声,久用锋铓不退,不假磨砻,今此坑取之亦竭。

中岩新坑色澹紫,眼如鸲鹆,重晕而紧,其中如瞳人。

石老者扣之有声,嫩者扣之无甚声,磨墨则有微有声,久用锋铓退乏,必假磨砻。

今此品亦难得,遂为稀奇之宝。

世人见其稀有,又目未尝见古砚,遂曰此砚为下岩旧坑,不知去下岩已低三等矣。

(《洞天清禄》)上岩中岩之上曰上岩。

(宋《端溪砚谱》)上岩有三穴。

上穴曰土地岩,以土地祠居其上名焉。

中穴曰梅树岩。

下穴,今石工称中岩者是也。

下穴两口,其间通为一穴,皆中岩也。

土地岩亦有两穴,其中亦相通.土地岩石色带黄赤,眼亦如之;梅树岩石微黄赤,稍轻而带灰苍色,眼黄绿。

(同上)上岩在山上,石干紫,色深理粗性硬,眼黄差不圆而青,色淡。

其岩深处间有润者。

其着墨者,初用半月前甚快,盖细砂石所发出理也。

半月后则退,生光挞墨,又须以柔石发之,已而复然;拒墨者,虽新成便拒墨,此等石扣之皆坚响而老。

(《砚史》)龙岩自上岩转山之背曰龙岩,蓋唐取砚之所。

后下岩得石勝龙岩,龙岩不复取。

(宋·《端谿砚谱》)自上岩转而南,凡百余步至龙岩。

(杜绾·《云林石谱》)龙岩石色正紫而细润不及下岩。

(同上)龙岩石深紫,眼少,類中岩半边山。

(高似孙·《砚笺》)半边山诸岩自山之下分路,稍东至半边山诸岩。

(宋·《端谿砚谱》)半边山诸岩有大秋风、小秋风、兽头、狮子、桃花河头新坑、黄坑等名,皆在斧柯山下,蓋山之麓也。

(同上)半边山诸岩石色少灰青,与下岩南壁石、中岩、北壁石相类,但眼不及下岩,则眼晕少尔。

(同上)半边山眼近南者眼大晕差少,近北者眼小晕愈少,所谓菉豆眼。

(同上)半边岩者在山半,石理同上岩,色青紫多瑕,眼长如卵,有瞎眼者,中是白点;死眼者黑点而晕细;翳眼者或青或黑横乱,其眼又多青不成眼,横长间道如松木纹,其极粗者费笔,而稍细者多滑。

(《砚史》)蚌坑(亦名西坑)西南沿溪而上曰蚌坑,斧柯山脚谷中石也。

(宋·《端谿砚谱》)蚌坑石性坚,颜色深紫,有眼即黄白微带青色,偏斜不正无瞳子,虽润亦不发墨。

(同上)蚌坑石取于山下涧谷中。

波涛所击,风日所曝,雷雨所摧,皆顽很不才之物也。

但人能到其处皆可拾取,端人谓之野石,蓋遍地是也,而他处人不识往往反爱之,正以太璞少瑕翳耳。

(同上)石以下岩为上,中岩、龙岩、半边山诸岩次之,上岩又次之,蚌坑最下。

(同上)石色赤,呵之乃润,鸜鹆眼纹漫而大,此西坑石也。

《东軒笔錄》后历(一作后沥,一作后礫。

)后历山在州北十里,石性软燥,色深紫带黄赤,间有眼,极类蚌坑,坚润不及,发墨胜之。

(宋·《端谿砚谱》)小湘石、后历石皆掘地取之。

岩石不假油蠟,久自光润,后历非油蠟则不堪用,岁久,油蠟败则粗燥矣。

(同上)后历石极细,不甚润,间有眼者,但一两晕。

(《云林石谱》)后历石土人刻为盆、印合、压纸、儿戏之物。

多夹砂,无眼,少瑕。

间有极细软者,发墨不滑,扣之无声,土人不贵。

而用,实有在半边山岩之上者,不可常得。

(《砚史》)石青紫色,向明侧视,有碎星光点如沙中云母,石理极慢,干而少润。

鸲鹆眼大,偏斜不紧,谓之后历石。

(《东轩笔录》)茶园将军坑郑伯熊云:端谿有斧柯、茶园、将军坑,同是一溪。

(将军坑在北嶺,此云同一谿,误也。

)惟斧柯出者大不过三四指。

一雨,呵津汗滴沥,真难得之物。

茶园次之,将军又次之。

(李之彦《砚谱》《砚笺》引米元章帖略同。

)宋时水岩未开,皆于七星岩北将军嶺之下名将军坑者取石,其石色黑,无眼,质亦粗,至今黄冈砚估尚取之。

《广语》小湘峡小湘峡在州西四十里,其石类岩石而性软燥,色深紫如蚌坑及后历石,眼亦类蚌坑石,大抵润不及坑石而发墨勝之。

(宋《端谿砚谱》)小湘石色紫稍燥,间有眼者类雀眼,俱无瞳子。

(《云林石谱》)银星石出小湘峡,质坚不发墨,盖碑材也。

(《高要砚志》)大小湘岩今高要县祿步司辖,在郡西二十里。

与坑东西相隔五十余里,所产绿黄石二种可为器用,工人亦制砚,名曰绿端,全不宜墨。

(景日昣《砚坑述》)兰修按:以上皆宋以前所开坑,今惟下岩可识其处,所谓治平岩也。

其窦久塞,水多石碎,不可复开,旁实为坑仔岩,今尚采之佳者几欲混老坑,西洞至将军坑、小湘石间有采者,乃下材也。

水岩(今名老坑)兰修按:水岩亦名老坑,明万历以后所开。

内分四洞,曰大西洞、曰小西洞、曰正洞、曰东洞,其品攸别,故分著之。

以庙尾洞仔拱篷坿焉,洞之方位别祥图说。

又按:《洞天清祿》云下岩惟有旧坑,无新坑。

上中二岩则皆有新、旧坑,此宋时所称旧坑也。

陈乔生《给谏砚书》云:明成宏间先辈所遗端砚有老坑之名,即宣德岩、朝天岩诸石,水岩开于近日云云。

此明季所称老坑也。

高兆《端砚考》云:(高兆康熙二十六年游端州)正洞、东洞、西洞土人皆名曰老坑。

景日昣《砚坑述》云:(景日昣康熙三十六年官高要县知县)老坑有中洞、西洞、东洞之分,此康熙以后所称老坑也,自是老坑之名专属水岩矣。

大西洞大西洞中分五层。

(诸谱云四层,此云五层者,分三层腳底石为第四层也。

)顶石色青紫,质粗厚,多火捺、油涎光,间有蝇头青花而色黯澹,无足贵。

次为二层,其天青如晨星初没,朝旭未升,有静穆渊浑之妙。

其青花有大小相襍,精彩参差者为子母青花;有细如纤尘,玲珑透露者为蚁腳青花。

其蕉白如新剥蕉心细腻滑泽,旁有一片红如胭脂者曰胭脂捺。

有色较深重者曰火捺,然火捺第襯托蕉白以成佳品,其质坚不发墨,祇宜在砚上截及两旁耳。

鸜鹆眼亦然,眼大如小指头,色深碧,睛或白如银,或黑如漆,俱有光气逼人,外有黑线圈,内有黑白晕,佳者晕至四五层。

有晕无睛谓之盲眼,有睛无晕谓之死眼,眼、晕俱无谓之翡翠点,不成眼样谓之翡翠纹。

以上数种皆同三层而凝结温软略逊之,眼则诸层同也。

三层中微分上、下层,上层曰腰石,扣之如片瓦声,(原注老坑俱作木声惟此稍异。

)色微紫,多眼,往往有石僅数寸竟至八九珠或十余珠者多。

青花大如豆,小如椒实。

颗颗有胭脂一缕迴環者曰玫瑰紫青花,下层天青较二层及腰石益温润软结矣。

有极细青花,小如蚁腳,日下视之浮动如生者,曰鹅毛氄青花。

其大如指头,小如黑豆,皆有一缕黑线或胭脂线环绕,内悉鹅毛氄凝聚而成者曰青花结。

(此种青花结乃大西洞佳品,今石工但以青花粗点为青花结,乃青花下品,名同实异,不可不辨。

)鱼脑冻、碎冻、蕉白皆细软而浑融。

鱼冻、蕉白旁之火捺,其圆如轮者曰金钱捺;捺上有青白气浮起者曰火焰青;更有一片红色迴環其外者曰胭脂晕;鱼冻蕉白与火捺相接处,有细纹缕缕如一道活水圆旋曲赴者曰马尾纹;有如冰如雪、非烟非雾,乍见之只一片白气,日光照之如藕丝交□,有形无跡者曰冰纹冻。

(原注:李氏《砚辨》谓马尾纹冰纹只与金线、水线等,皆石质之最下,误也。

)凡此皆质色兼良,石品之最贵者也。

下此四层又曰三层腳底石,稍粗硬,佳者亦有天青、青花、蕉白、鱼脑冻,然瑜瑕互见,多火捺、油涎光、银线、金线、水线、蟲蛀、绿质五采钉、白质五采钉,每层佳石必有一重石殻,或黄白色,或纯白色,其坚实虽不及五采钉,然亦拒刃,石工得此,必多方護留之,以为大西证据。

人皆以上品目之,其实石有此则必佳,而所以佳者不在此也。

五层底板不堪砚材,大塊者制为墨盤墨海,其留墨犹勝于襍坑云。

(何傅瑶《宝砚堂砚辨》)兰修按:端谿何石卿茂才家有宝砚堂,冯鱼山先生所书也。

著《砚辨》一卷,皆得诸目验,剖析豪芒,辨别疑似,虽老石工不能及也。

余为序而行之,仍备录于此,以为鉴别之准云。

水岩大西洞石色青,质细润凝结,顶石不作砚材。

二层天青色,蕉白微紫,青花略散涣。

(志谓:二层青花隐隐,细如鹅氄,青花结鲜活胜,三层而略涣散,非是青花。

以鹅毛氄为上品,惟三层最多最鲜活。

何石卿砚辨得之矣。

志又云:二层有蛤肚花。

砚辨云:正洞小西洞方有之,今并刚正。

)有老色翡翠少眼,三层纯青;青花小如蚁虫脚;蕉白微青,嫩滑浮活;中藏小青花,青花结凝聚不散;眼青色,晕四五层,每层微有淡墨圈界,银睛如银,黑睛如漆;鱼脑冻浮动活现;冰裂纹洁白如蛛丝网纵横布密;胭脂纹鲜红如血,皆他洞所无。

(《高要县志》)三洞之石惟西洞为最,而大西洞尤佳。

西洞三层质细腻而温软,色融和而光润,蕉白青花冰纹鱼脑,无美不备。

惟水线交错,且质嫩多惊纹,求数寸完璧不易得。

(袁树《端溪砚谱记》)水岩石上层为天花板粗燥,最下为沙板?而不精,惟中层纯深秀嫩,一片真气,如新泉欲流,又如云气氤氲,斯乃石之髓也,得之可以尽废诸岩石矣。

子尝得其一,名曰:水肪。

其序云:端石有五质,水质为上,此水之质也。

水之质也,水之精华所结,虚而为云,实而为石,人见以为石,吾见以为水,故以水肪称之。

肪者,水之膏腴也。

铭曰:水为石命,火为石性,斯水之精,以元而圣,其质尚柔,温然可敬。

(广语)水岩石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稍久掌中水滋,盖《笔阵图》所谓浮津耀墨,无价之奇者也。

(同上)正洞正洞层数如大西。

顶石色青紫,质粗松,多油涎光,无青花,有砂气砂眼。

间有略细者,然带旱气。

二层无天青色,略同大西腰石,而乏深蕴气。

亦有各种青花,然甚稀疏,少茂密者。

蕉白色亦洁白,质亦细滑,而绝少精细。

青花及澹色胭脂火捺旁多油涎光。

眼则深浅碧色,俱有睛,同大西洞。

间有一种纯白者色如剖象牙,睛如黑漆,晕数亦常至四五层。

翡翠纹亦有白者。

盖翡翠纹与眼质本同类,第因其形似而异名耳。

三层无分上下有蚁腳青花、鹅毛氄青花及青花结,无玫瑰紫青花。

间有略粗大者,其外有一层白线圈或浅碧线圈曰蛤肚纹青花。

其产于水最深处者,有天青、蕉白、鱼脑冻、碎冻、马尾纹,且青花浮动,所少者精彩色;蕉白光润,所少者鲜嫩色;鱼冻碎冻亦浑融,所少者纯粹色;马尾纹亦层折,所少者细腻色。

则谓正洞之所以逊大西者,不在质而在色,可也。

旧说以为正洞多蕉白、鱼冻、马尾纹,但一片红色、黄色、灰色、枯白色、古铜色、其中多如拔去猪鬃毛孔者,曰猪鬃眼。

黄黑点大如椒子者,曰麻雀斑。

不知此特洞仔中次一等石,若即一端以例全体,不几失庐山真面目耶?无上品冰纹冻,有纵横银线,略粗大不融液,或有金线、水线,二线皆有迹,且金线之旁更隐隐有一道黄气,迴异大西之浑化无痕,石工亦呼为二层冰纹云,有白点曰石榴仁,今呼为白玉点。

有白间纹、青间纹,今皆呼为白玉带,有并无青白筋而质理横生曰横间纹,其横纹内外精粗各异者曰天地分(原注:天地分四洞皆同)。

有黄气或成条或成段色如澹金者曰黄龙。

五者虽无损毫之病,然质不能发墨,色不足悦人,当与翡翠纹无睛眼大火捺为瑜瑾之瑕也。

(原注:新语以白玉带比美蕉白、鱼冻,兼谓四洞皆同。

近来谭砚者多因之。

李氏研辨谓黄龙僅次于青花、蕉白二说均误。

)四层虽至佳者亦无天青、青花、鱼冻,纵有蕉白必不纯,多火捺、油涎光、黄龙、金线、水线、粗银线、蟲蛀、绿质五采钉、硃砂质五采钉及麻雀斑,又曰暇蟇斑。

斑纹稍长曰鹧鸪斑,各层皮殻多澹黄,少纯白。

五层底板全不堪用。

(《宝砚堂砚辨》)小西洞层数如大西洞顶石,色微红,质松薄,多油涎光、猪鬃眼,无青花,或有澹色黄龙。

二层间有天青,微带灰蓝及苍白色,青花有蛤肚纹者,有蚁腳者,蕉白色红而混浊,质薄而疏松,蕉白中少青花、火捺、金线捺,亦有鲜艳如澹胭脂团结而不散者,然紫黑色者多。

眼深浅碧白三种,翡翠纹亦三色,与正洞同。

三层色较青白,有蚁腳青花、蛤肚纹青花、及青花结,然不多。

产于水最深处者,天青之静穆如大西,而少渊浑气。

亦有青花、蕉白、鱼冻、碎冻、马尾纹,然青花最多,蛤肚纹而少浮动气,青花之最弱者也;鱼冻、碎冻佳者亦活现而少浑融气,鱼冻之最弱者也;蕉白中难得青花,尤少光润气,蕉白之最弱者也;马尾纹近火捺处每有一种晦昧色而少层折,马尾纹之最弱者也。

则谓小西所以不及正洞者,虽在于色而实在质,可也。

盖正洞截大西之脉,洁净精微之致,虽不及大西而凝结深厚,究无彼此之别。

小西属大西之支,温软秀滑之姿虽间比正洞,而壮弱实有天壤之殊。

近来鉴砚家多谓小西三层蕉白、鱼冻,纵少青花而纯青不红,直不啻大西。

其次者祇带微红色必不至或黄或灰非正洞所能及。

不知石工艳西洞之名以二洞佳石为小西次石为正洞,其说断不足凭。

按正洞洞仔间有质甚松而色甚灰,火捺甚散不及小西者,然此实非其中之佳品。

若举一以例其余,岂特小西足加于正洞已乎?况小西亦非绝不灰不黄者。

尝闻诸故老云:正洞小西难分,毕竟正洞尚壮而小西甚弱。

此言深中两洞利病。

今小西石色白者多带澹蓝色,澹蓝则灰气也;微红者多带苍赤色,苍赤则黄气也;灰则疏松,黄则枯燥,其质之远逊正洞也,何疑。

无冰纹冻,亦少细密银线、白质五采钉、绿质五采钉,皮壳僅深浅黄色两种。

四层色红不鲜,质硬而碎裂,多金线、水线、铁线、石榴仁、麻雀斑、猪鬃眼,青间纹、白间纹、横间纹、黄龙、黄碧翡翠纹、硃砂钉、硃砂质五采钉,间有三五寸略净者,究不适于用。

底板尤多蟲蛀,不中砚材矣。

(《宝砚堂砚辨》)小西洞石色青,质细嫩松秀。

二层天青色,蕉白微红。

三层蕉白鱼脑纯青不红,无蕉白内藏青花及冰纹胭脂晕。

(《高要县志》)兰修按:水岩大西洞犹宋之下岩北壁,皆无上妙品,稍能鉴别者俱无异辞。

惟正洞小西洞互有轩轾。

县志及石工皆重小西洞,惟何石卿《砚辨》独伸正洞。

《砚辨》云:正洞石壮,小西石弱。

其说近是。

然余谓大西洞细润凝结,正洞凝结而少细润,小西洞细润而不凝结,小西正洞各有优劣也。

广语云:东洞尤美。

(广语云:水坑内行皆向东,初至者为西洞,又入为下岩,宋所开坑名曰康子岩者也。

又入为东洞。

康子之前为南洞,其后为北洞。

石弥纯粹水弥深。

兰修按:东洞西洞皆以洞门所向名之,其地则东洞在西,西洞在东。

广语误以最深者为东洞,故云东洞尤美也。

至宋时所闻,下岩分南壁北壁,别是一坑。

广语混而为一,又易其名曰南洞北洞,尤误也。

《岭海见闲》、《周氏砚坑志》并误以先至者为西洞,后至者为东洞。

)《端溪砚考》云:正洞为上,东洞次之,西洞又次之。

汗漫吟注云:正洞为上,西洞次之,东洞又次之。

皆谬论也。

东洞层数如大西。

顶石干枯朽烂,无可节取。

二层色红黄,质枯燥,有青花结,然松而不结,暗而不润,多油涎光、黄龙、猪鬃眼、麻雀斑。

又有形如黄龙而色较紫黑者,曰泥气,及黄碧、黄白、纯黄三种纹。

眼色亦然,间有纯碧、纯白,晕多至四五层者,其睛粗黑无光,甚少佳品。

近庙尾者色尤红,质亦燥,油涎光更多,即磨礲极细滑,反侧视之必有一种枯燥气。

此东洞之最次者也。

三层略少红燥气,其天青色老,无上三洞之鲜润;其青花色淡,无上三洞之活现,即有茂密者,细视之觉青花以外,其石质必微粗、色必微晦。

蕉白红色黄色灰色者居多,其最精者亦纯白,惟求蕉白中之青花则不可得。

鱼脑碎冻红色黄色苍黄色者居多,其最精者亦鲜嫩,惟求鱼冻中之青花亦不可得,且多麻雀斑、猪鬃眼、石榴仁、金线、水线、硬银线、黑砂线等纹。

或状如冰纹而不浑融,石工亦谓之东洞冰纹。

火捺有淡红而灰者,有深紫而黑者,皆不团结。

马尾纹或微黄或微红,殊不生动。

间有有数种之美而无数种之病者,不特可比小西,即置之正洞中亦几无辨。

大凡石之结者,其外必有一层皮壳。

东洞之皮壳皆黄赤色,皮壳之里必有一道黄气浸淫入石,阔约一指许,至纯之中断不能无杂。

此东洞之品所以居西洞之终也。

四层仍有青花粗点,色暗有蕉白,皆红色黄色,火捺紫黑色,多黄龙、黄纹、金线、铁线、水线、黑砂线、泥气、麻雀斑、猪鬃眼、石榴仁、青间纹、白间纹、横间纹、硬虫蛀、朱砂钉,有略净者如小西。

四层不甚适用,底板亦与小西无别。

(《宝砚堂砚辨》)东洞石色紫,微黄,质略松浮,不纯结,眼晕四五层,略黄而睛暗黑。

二层青花略粗,有青花结,亦粗。

三层始有蕉白鱼脑,俱作黄色,或如泥色,无五采钉,近多泥气,作苍黄色,今不取。

(《高要县志》)真实的卢鸿历史上卢鸿确有其人,只是其生平与本书相去甚远,生活时代也要晚几十年。

有关卢鸿的记载不多,下文见《新唐书》中隐逸卷中:卢鸿,字颢然,其先幽州范阳人,徙洛阳。

博学,善书籀。

庐嵩山。

玄宗开元初,备礼征再,不至。

五年,诏曰:鸿有泰一之道,中庸之德,钩深诣微,确乎自高。

诏书屡下,每辄辞托,使朕虚心引领,于今数年。

虽得素履幽人之介,而失考父滋恭之谊,岂朝廷之故与生殊趣邪?将纵欲山林,往而不能返乎?礼有大伦,君臣之义不可废也。

今城阙密迩,不足为劳,有司其赍束帛之具,重宣兹旨,想有以翻然易节,副朕意焉。

鸿至东都,谒见不拜,宰相遣通事舍人问状,答曰:礼者,忠信所薄,臣敢以忠信见。

帝召升内殿,置酒。

拜谏议大夫,固辞。

复下制,许还山,岁给米百斛、绢五十,府县为致其家,朝廷得失,其以状闻。

将行,赐隐居服,官营草堂,恩礼殊渥。

鸿到山中,广学庐,聚徒至五百人。

及卒,帝赐万钱。

鸿所居室,自号宁极云。

关于本书从来也没想过要写这个。

因为我是个很懒的人,而且比较贪玩,年纪一把了,成天上网的主要内容就是游戏。

前一段游戏也实在打得烦了,无聊之余,就扎在起点看书。

主要是历史类型的,把各榜单上的作品基本扫了一遍。

喜欢的当然也多,可也都觉得有不满意的地方。

最主要就是主角基本都是高大全的形象,如果他们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话,后边肯定要跟一溜的称号: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发明家……等等,而且大都学过武术练过太级,能弹吉他会拉小提琴,擅长经济管理,精通民间秘方等等等等。

我觉得很累,以我在D2和WOW的观点来看,一系专精才是王道,双修就得有极品装备支持,三修的大多是LJ号。

另一个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关于书画以及文房物品的细节,大多有些问题,包括一些在史实方面非常扎实准确的作品。

这么乱看了一段,忽然就觉得没书可看了,更新毕竟需要时间。

等得无聊,于是乎,我决定写一本书……对于写小说这事,我是这么看的:写小说就是胡编,区别只在于你编得好或是编得不好。

编得不好的,原因千万种;编得好的,我觉得至少要把握两点:一是让人看完有所得。

书中写的神功大成法宝练就小弟一堆美女推倒之类,全是汤汤水水的,一过就流走了;但还要有点干的,能留在读者心里边,这点干货,才是关键。

二是让人看着轻松,看得下去。

这个,就看作者扯的能力了。

从这点来说,我认为好看远比真实重要。

当然,又好看又真实那就更好了。

我就按我的思路,也没选黄道吉日,开始了我的胡编生涯。

之所以选回到唐初,主要一是为了避开军事,主人公绝对不可能是菜刀职业,连加BUFF都不太会。

二是淡化政治,不管如何,完全脱离政治背景远离政治漩涡是不现实的,但主人公基本不会冲到政治大潮中站在峰口浪尖那啥。

三就是唐初之时,书画诗文诸般体制未完,可写得比较多。

要让他回了宋朝,基本也就淘点旧货,做不了啥大事了。

文中关于文房、书画这方面的东西,我竭尽全力保证其真实;我这历史知识基本停留在初级阶段,如果有不对的地方,希望各位大大指出来,小字不胜感激。

以上就是本书的出台内幕。

小字我现在啥也不敢说了,成天就是咬牙堆字,鞠躬尽粹,啥而后已。

各位看俺的行动吧。

几点说明(2008-8-8更新)一、唐太宗与《兰亭序》关于《兰亭序》的故事流行是很广的,但萧翼赚兰亭究竟发生在哪一年,我怎么也查不到。

有资料称唐太宗下诏以高价购求右军书的时间是贞观十三年(公元639),按故事说法,赚兰亭的时间应该发生在贞观十三年之后;但广为流传的兰亭临本中,有一本是虞世南临写的,按史料记载,虞世南去世的时间是贞观十二年(公元638)。

这两者的时间,似有矛盾之处。

本书中对这段故事的发生年代,认作为贞观初年,具体时间就模糊处理了。

二、关于大字落款与印章本书中有卢鸿试笔写尖齐圆健四字后,落款并盖印的行为。

有朋友说此种形式唐时尚不存在。

这地方确实是我疏忽了。

至少从目前的证据来看,唐时题写大字,下边落款的形式应该还未出现。

而唐时印章应该主要用于书信往来,押于书画上的记载,也无实例。

书中后边还会有卢鸿题字的故事,那时候再补一下说明吧。

就当这种形式是卢鸿同志的又一项发明创举。

三、关于郑柔不出意外的话,郑柔就是卢鸿的正版老婆,彩旗能飘成什么样儿,就看故事发展了。

四、架子床架子床出现的时间大概在明朝,唐朝时有没有这床,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

本书最开始时有架子床出现,应该是错的。

五、青铜镜本书中青铜镜制伪多不可信。

如青铜镜一般采用开放式铸造,不用失腊法。

另新制青铜器颜色不是深青色,青铜本色为黄色,蒙单刃、389438等热心朋友指正,特此说明并谢过。

六、孔颖达与《五经正义》按《唐会要》的说法,孔颖达完成《五经正义》并蒙太宗赐名,是在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

而《资治通鉴》记作十四年。

《旧唐书.孔颖达传》语焉不详。

本书采用《唐会要》说。

七、青琅玕与唐眉青琅玕见于古书,本意是指青色美玉,古人将歙砚中纯青佳石也称作青琅玕。

但目前一般市场上的青琅玕,与庙前青、庙前红一样,是否就是历史上古人所说的石品,还没有确论。

所谓唐眉,是称呼某类佳石的新说法,尚存争议。

特此说明。

胡言乱语——爽文三境界诸位兄弟姐妹费时费力,花着RMB来看书,所求不过一个爽字。

何为爽书,胡为爽文,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小字我近来堆了几个字,受了几句夸,又挨了几句骂,忽然间如有所得。

于是将对爽文三境界的看法罗列成此文,同意的请接着夸,反对的请您,请您轻点骂。

爽文的第一层境界,乃是苦无敌手。

苦无敌手,即无所不克,乃是指文中主角,凡是神功,不管多难一定能练好;凡是法宝,不管多奇一准能收缴;凡是美女,不管多冷一律能推倒;凡是敌人,不管多强一概能横扫。

总之就是全世界都在围练主角转,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最后求一敌而不可得,只好叹息一声洗洗睡也。

问题是无敌的英雄总是寂寞的,无敌的爽文总是初级阶段的。

看一篇不错,看两篇尚可,如果有哪位老大看了三年书还喜欢这种爽文的,那您就是无敌的存在了。

爽文的第二层境界,乃是苦尽甘来。

需知这世界上事情都是相对的,有苦才有甜,有痛才有爽。

这一层境界的主角,凡是神功,定要走火入魔,才能立地成佛;凡是法宝,定要被人横夺,才能失而复得;凡是美女,定要推拒N多,才能坠入爱河;凡是敌人,定要惨遭折磨,才能毁敌灭国。

总之要让主角先充分享受被虐的痛苦,然后才能更深刻的领会虐人的快感。

问题是主角的人品总在毁灭边缘爆发,看一次觉得幸运,看两次觉得凑巧,第三次第四次我们就会觉得这是常规训练了。

如果哪位老大你看了三十本书,主角一生中都是千百次这样来练功夺宝推美擒敌时,您一定怀疑游戏开发商的函数设定出了BUG,或是FWQ被人黑了。

爽文的第三境界,乃是以苦为乐。

世间至理,高下相倾,有无相生;甜即是苦,苦即是甜。

爽的最高境界就是痛并快乐着。

到了这一层次的主角,大多已经不能用常理来猜度了。

他们从来不练神功,也能痛扁大佬;从来不求法宝,菜刀板砖就好;从来不追美女,常被美女推倒;从来不胜敌人,敌人却自乱阵脚。

总之主角到了最终还是昏昏噩噩,猥猥琐琐,一边受虐,一边快乐。

如果哪位大大的书达到了这一境界,您就可称为S之英,M之雄,起点大偶,网文神灵!集古字二○○八年七月二十四日起点史上最烂笔名——集古字自叙这几天极其郁闷,就是因为这个笔名。

以前我不叫这名儿的。

上网早啊,当时因为困于网中,就起了个网名叫飞鱼(flyinfish),意思是虽然身在网中,还希望飞越网海。

自己还做过一个个人主页,叫飞鱼世界,后来玩得没意思,主页也就不再续费,早就废弃了。

在网上混了几年,很正常的开始了游戏生涯。

最搞笑的是玩大话2,注了ID飞鱼,进了游戏,一遇敌,嗯?对面这是什么?太郁闷了……玩了几年大话,终于玩腻了,和朋友们架了个小论坛。

我们这地方以前是孤竹国所在,所以论坛就叫孤竹论坛。

自己也反思游戏生涯,于是起了个相当有文化的名字叫子非鱼。

当时还因为减肥,自己写了个联:飞鱼非鱼,飞鱼非肥鱼;子非飞鱼,安知飞鱼减肥欤?后来孤竹论坛也关了。

我就又去玩魔兽,起了个很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叫孤竹灭,之所以叫灭,是因为当时最希望练的就是毁灭术士。

事实证明,这名字实在是不适合下副本,一旦灭团时,全团都一起灭灭的叫个不停,就象到了羊圈一般。

于是我只好AFK,然后天天临临帖,玩玩砚,看看起点的小说。

只是当有一天我看到最最崇敬的水叶子大大的中唐演义居然也TJ时,终于孰不可忍地自己也跳出来乱写了。

看着身边临了一半的《苕溪诗》,我起了个更有文化的笔名叫集古字。

我真没注意到这名字是如此的不合时宜。

按起点各位大大的示范,我应该自称老集或小集,但总觉得给人以老鸡或小鸡的感觉;按起点各位读者的习惯,应昵称我为集大或集集,那集大简直就是鸡蛋;要是你敢叫我集集(JJ),我一定会和你急的。

没办法我只好自称为老字,很快就有朋友说了,你怎么敢自称为老子呢?我只好退而求其次,自称为小字,就当是自称小子了吧。

结果今天看到有朋友称我为字大,天啊,我还敢自大,我现在自卑都自卑不过来了呀。

苍天啊大地呀,我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你们说我该叫啥好呢?二○○八年七月二十九日,集古字痛书于北窗下楔子卢建国的心情简直好透了。

左手轻扶着新买的马六的方向盘,右手还忍不住轻轻搓磨着那方多足瓷砚,感受着略有粗糙的砚堂在指尖磨擦的质感,觉得心里舒服得象失去了重量。

和其他古玩不同,砚这东西,并不见得越老越好,越旧越贵。

同时,对旧砚的鉴定也不像其他古玩相对可靠。

各大博物馆中收藏的古砚,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民间高手的仿作,在圈里人来说,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事实上,卢建国自己就看到过两块自己当年的游戏之作,给当作古砚珍品上了相当有知名度的拍卖会,并以不菲的价格被人堂而皇之地拍走。

但今天手里这件可不一样。

第一眼看到这方瓷砚时,卢建国眼睛差点掉下来。

他都想不明白,这样一件一眼开门的好东西,怎么可能混在一堆一枪打的旧货中被自己稀里糊涂地收进来。

这种捡漏的好事儿,自打自己进这行二十多年来,还真是不多见。

卢建国玩古玩也算是家学渊源。

他家本是中州当地大族,书香门第。

可惜到他祖父这一辈,已经是败落了。

他祖父是个穷秀才,坚认贫不卖书,留子读的古训,虽然家中金玉珍玩不复旧观,但各类字画书帖、文房器物之类的,倒是颇为可观。

卢建国父亲也颇好此道,着力收集。

后值十年动乱时期,虽说对各类封建文化残余扫荡不遗余力,但中州本是文化昌盛之地,于字画文房之类,司空见惯,反倒不以为然,破坏不甚严重。

卢建国自幼耳渲目染,见识也自不俗。

兼之自幼在祖父严教之下,文史功底颇为扎实,诗书画印也都拿得起来。

待得年长几岁,托他早先加入革命的一个远房叔辈的福,卢建国参军入伍当了兵。

象他这种能写会画的人才,在部队上也是抢手货,因此上倒也没吃苦头,干了几年宣传,就复员回到地方,分配到一家国企,继续在工会作些写写画画的活计。

过得几年,经人介绍娶了同厂一个姑娘为妻,成家立业,每日里习书作画,功力日渐深厚,日子过得倒也平和安乐。

谁想天有不测风云,又过得几年,卢建国所在企业效益不佳,夫妻相继下岗;卢建国父亲又得了一场重病,不治去世。

家中不多的积蓄全花进去不算,还担了不小的债务。

眼见得生活艰难,卢建国万般无奈,只得另谋出路。

所幸平时交友颇多,在一个朋友指点下,跑到乡下收点旧货,摆了个旧货摊,当起了文物贩子。

其时正是全国经济转轨期,很是出了一批款爷富商,收藏之风渐热。

卢建国眼界既高,书画金石也小有声望,交游颇广,生意倒是很红火,不久就结束了街头炼摊的生涯,在一条新兴的文玩街上开了自己的门面。

再过几年,生意越作越大,名头也逐渐响亮,在当地书协画协收藏学会等各类文化组织中,担任了大大小小十数个职务,也算是一位当地文化名人了。

前几天,隔壁店的老李因为身体得了病,关了店准备回家养老。

临走前老李手头有一批收来的旧货,也没心情细看,就以一个象征性的价格转给了卢建国。

本来卢建国也没当回事,不想今天随手整理时,一下就看到了这件瓷砚。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自秦汉以降,就已经广泛使用。

六朝至隋时期渐有瓷砚出现,由三足而多足。

象卢建国所得这件圆形瓷砚称为辟雍砚,平面圆形,白胎青釉,周边弦纹下端至底部环周十八只兽足,工艺精湛,实是少见的精品。

虽说卢建国自小就见多识广,家中端歙洮澄各种名砚也不乏佳品,但要说像这样瓷砚一样工艺精美品相完好的,也是首次得见。

卢建国喜好书画,对文房古玩本就情有独钟。

得此宝砚,自然是喜不自胜。

此时卢建国正抱着心爱的宝贝,哼着不知道哪个年代的流行歌曲,美滋滋地开车在回家路上。

不想才转过一个弯道,突见一辆大翻斗车如脱缰野马似的直冲过来!卢建国眼睁睁地看见新买的马六车头直撞在翻斗车上,车前脸的铁皮如纸一般层层堆叠地向自己挤来;心爱的唐多足圆形瓷砚从手中直甩出去,同自己的脑袋一同撞在车玻璃上,就在自己的眼前碰得粉碎。

一瞬间卢建国忽然想起自己刚买这辆马六时一位朋友说的话:小日本从中国拿走的,可不光是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