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物贩子在唐朝全集 > 第三十一章 衡阳公主

第三十一章 衡阳公主

2025-03-31 02:14:31

几日,朝中诸位大人都在传说几件大事。

一是前时有关推举朝议争议一事,终于尘埃落定。

就在昨天上喻已经下达,今年推举仍按旧例,且推举官吏经训导合格后方可就任;明年推举之数例行酌减,而科举取士数量增加。

同时,科举取士上任前,亦须经训导合格方可就任。

此议据说是在魏王殿下一力强挺下,最终获得圣上同意的。

究竟魏王为何如此看重科举,不惜冒着得罪诸权贵及世家的风险,力倡此议,众人皆议论纷纷,不得而知。

据有消息灵通人士说,因此议,魏王与皇族中几位皇子、公主等也颇有争执,最后竟至不欢而散。

但天下寒门士子,却因此对魏王大为推崇,视之为皇族中最重文化之人。

更有人称其远见卓识,深得民心,声望因此更有高涨之势。

二是经过算学竞赛之后,算学大受朝庭重视。

朝庭恩例,将此次算学竞赛中表现优秀的几名选手直接拔解,其他人也可直入国子监。

而此次取得冠军的太极书院队更得殊荣,其数学院的两名讲学被国子监聘为算学博士助教,而朝庭也派国子监中官员,亲驻太极书院数学院,督促学业,以为光耀。

算学本为科举取士中一科,此次朝庭加倍推重,又将其定为出仕前训导的必修课程。

因此,本已因为算学竞赛一事而广为流行的新算学,更如同插上了翅膀一般,传遍了大唐的各大郡县。

天下文人。

一时以精于算学为荣,各类算学馆、数学堂之类私人学会性质地研究机构一时纷纷出现。

三是针对书院大量涌现的现状,朝庭颁布了一系列书院管理办法。

首先便是私人成立书院者,其相关情况及山长人选,盖须由本地郡守批准,并上报礼部以备察考;此外所用经书,必须使用朝庭钦定的《五经正本》,不得私相传授。

朝庭正在审编《五经正义》定版。

待出版后。

以此为教学定案。

此外朝庭还要定期派出巡察人员。

对各书院的师资、生员、教学等情况进行察防,凡发现有不讲正义、不徇礼法等行径者,一律严惩不怠。

此外还有一件不算大事的新鲜事,便是当朝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的褚遂良褚大人,这几日不知怎么竟然得了魔碍,日日在家磨石头动刀子。

据说夜夜不眠,只闻其室内吱嘎乱响,时不时还要发出几声狂笑。

据有那见到本人的说,褚大人现下两眼发直,时时自言自语,若有所思。

前些天太宗皇帝召见之时,急匆匆赶来的褚大人浑身石粉,两手伤痕累累。

目光呆滞。

把太宗皇帝吓了一大跳。

后来闻说是跟从范阳地卢鸿公子习练转刻之法,据说要拿着石头转来转去,刻出文字。

便如那巫师做法一般。

因此听说很是受了太宗皇帝地训斥,只是后来见褚大人所习转刻也是上古所传、书艺之余,才怜他痴迷书艺,未深加追究。

褚遂良本有书痴之名,行事不拘常礼,因此名声多少有些怪异。

加之他深受太宗恩宠,平常也不太注意与人交善,此次当然说起他这笑话来,众人便加倍地添油加醋。

这个说见到太宗怒气如雷,斥责声直达宫外;那个便说褚大人被骂得面如土色,磕头如捣蒜,将御书房地金砖都磕碎了四块。

千奇百怪,不一而足。

以上事情,都是孔颖达有意无意之间,透露给卢鸿的。

自那次赏月醉酒之后,师徒之间的感情,较之往日,更多了一份亲密。

虽然双方都未形之与口,便行事之间,却均觉得出来。

而在说道对书院的一些办法时,孔颖达也隐隐地表示了一些忧虑。

在他看来,虽然朝庭对书院有所规范,也是必要,但批准、巡察等法,几乎将书院当成了官办的一般,只怕管得过死,并不是一件好事。

前边魏王力推科举的表现,卢鸿是心知肚明。

响鼓不用重捶,上次自己略一提醒,魏王自然明白靠这些权贵助自己登基,那是想也不用想的。

世家又不用指望,当今之计,唯有全力争取寒门学子地支持。

魏王本就受圣上看重,许得纳士建馆,颇受学士推爱。

只要借此次大开科举之门的机会,争取在其中中占得一个有利位置,那时天下寒门学子,还不尽出魏王府门下。

十年二十年后,朝堂之上,尽皆由科举门生把持时,魏王实力大增,自然便可以有所作为了。

但后两条消息,实在另卢鸿心惊。

表面看来,朝庭看重算学,又对算学赛中胜出的太极书院多有好处。

但其背面,怕不是这么简单。

就不说审核巡察等事,单说朝庭派人下驻书院,表面看给书院镀了金色,其实很明显是要加强控制。

不知是何方高人,居然针对书院发展,想出了这样一个主意来。

至于关于褚大人的种种传说,卢鸿自然知道三人市虎。

这位褚大人除了进宫伺候当朝圣上以外,间,就是泡在卢鸿这里。

前些天因为仪表不整、痴迷篆刻而被李世民斥责的事,卢鸿倒是听说得最早。

嘿嘿,被我这么一说,便是圣上也是对篆刻大感兴趣。

还命人将那十个石鼓拓制了数份,赐于朝中重臣,以为荣耀呢。

褚遂良满眼放光,伸着裹满布条的左手,边说边比划。

原来褚遂良拿来的石鼓文拓片,就是来自内府。

这十个石鼓本是发现在天兴地方,当地官员不识何物,便当做祥瑞献上,只是满朝上下,也无有识者。

因向来内府所收古物,多由褚遂良审定,因此太宗便将查证之事交给了他。

褚遂良那时正迷于篆书及八分古隶,对这些不识地古篆自然也是极感兴趣。

因此便拓了拓本,拿来向卢鸿请教。

没想到歪打正着,卢鸿不光认出这是石鼓文,还将其文意释了出来。

因此褚遂良将自己学习篆刻地壮举,一一向太宗皇帝禀明,最后说道:陛下,臣鉴赏古物,向有薄名。

此次石鼓之事,方知往日所见甚浅。

因此立志,习学古篆,必不负陛下当年称许之恩。

李世民知道了石鼓来历,心下颇喜,见褚遂良这般说,也就不痛不痒地说了他几句,要他整肃仪表,时时注意行范,不要丢了朝庭的体面。

不过李世民向来也清楚褚遂良的毛病,一入了书道,就难免丢三落四,失魂落魄地,说也无用,也不会当真发什么怒了。

褚遂良说完,又嘿嘿地笑着说:当时呵,魏王殿下也在当场,对你认识石鼓文很是称赞呢。

还说他所献玉琮也是你认出来的,连道以你之才,不入朝堂实在是可惜了。

卢鸿一听这话不由一惊,连忙问道:不知圣上却是如何做答的?褚遂良不以为然地说:圣上只是点点头,却没有说什么。

倒是一旁的衡阳公主,说你才学如此出众,便当不拘一格,取入翰林院为待诏,也是朝庭爱惜人才,不使放任于野的道理。

卢鸿听了这话,一时沉默不语。

魏王那话,还可解做为了他自己的名声着想,借卢鸿之名,孚天下文人之望;并以此借机揽自己为手下,壮大队伍。

但这衡阳公主为何也对自己这般关注,若真如她所言入了翰林为待诏,则一举一动,尽在人眼下。

究竟是为着自己才华而提拔,还是为了控制自己,实是难以判定。

褚遂良说:估计圣上也是知道你这家伙是个心懒贪玩之人。

往日对衡阳公主最是宠爱,她的话是最听得进的。

这次也只是呵呵一笑,未置一词。

卢鸿心下稍定,又问道:往时也曾闻你说过这位衡阳公主,只是在下却是只闻其名,未知其人。

不知究竟是何等情形?褚遂良见卢鸿发问,就得意地笑着说:就知道你会忍不住问。

这衡阳公主,与其他公主不同,向来是极低调的。

她本是长孙皇后亲生的,若说相貌才学,在皇族中那也是一等一的。

只不知为什么,与同胞的两位兄长关系颇为冷淡,与那晋王李治倒是颇为相得。

长孙皇后亲生女儿中,长乐公主早已出嫁,只有这位衡阳公主尚未字人,听说相求者甚多。

只是她眼界极高,圣上又极宠她,总要她如意才好,因此尚名花无主。

说到这里,褚遂良突然一拍手道:我想起来了,这位衡阳公主大着晋王三岁,同你是一般大小。

而且和你是同月,都是武德九年十月的生日,就是不知道是不是一天生的。

嘿嘿,这不是天定的良缘么。

怪道她对你这般关心,成天拐弯抹角地向我扫听你的事儿,还当我听不出来。

嗯,怕不是看上你了吧?说罢,褚大人发出了一连串的尖笑声,要是当今圣天子见了他这幅形象,怕不又要说他风范全无,将朝庭的脸面都要丢尽了。

卢鸿连连皱眉道:褚大人,朝庭体面,这事可不是开玩笑的。

何况在下已经早就订下了亲事,你就不要乱讲了。

褚遂良听了连连点头,口中说道:开个玩笑,开个玩笑。

又摇头叹息说:唉,卢鸿你也真是的,早早订什么亲。

你是没见过,这位衡阳公主相貌真真是羞花闭月,合皇族内外,虽然美女如云,怕也再没一个能比得上的。

因为相貌太过美丽,因此她每每出行时,都以轻纱遮面。

寻常人等,可是难窥真颜呢。

卢鸿听了,不由霎时脑海中浮起当日国子监竞坛旁蒙纱少女的形象来,一时间只觉得那双薄纱后的眼睛一直在紧紧注视着自己,不由激凌凌打了个冷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