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物贩子在唐朝全集 > 第三十三章 乱简

第三十三章 乱简

2025-03-31 02:14:31

鸿将这部《归藏》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心下也略觉掩卷不读之时,忽然眼神落在书上,看到了一处奇怪的地方。

这其中几句写道: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其纷,和其光。

这几句本来是抄的《老子》中的句子,但与《老子》的原句的顺序有所颠倒。

一般人若看到这里,估计也就当作做伪之人故意为之,或简单以为版本不同而已。

卢鸿却若有所思,感觉这地方颠倒得毫无道理。

原文是解其纷两句在前,其后为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此处将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三句分断于句子前后,倒象是无意中颠倒的?做伪之人,至少在摘抄时,也会保持原文意的畅通,似这般句前后颠倒,却是为何?卢鸿心中暗暗思考。

乱简!不错,一定是乱简!卢鸿心中一动,忽然明白了,想来也只有这个解释。

随即他又想了一想,急忙翻到书的开头,逐句细心看了一会,又被他发现了几处明显是乱简的地方,不由恍然大悟。

此时,对于这部《归藏》,卢鸿又有了些新的推断。

上古书籍,乃是写于竹简之上,并以牛皮或绳带等编联起来,贯装成卷。

一旦这绳带发生断裂,则各片竹简必然发生散乱,其先后顺序经常出现错乱的现象,引起前后竹简上内容的混乱。

由于一些古籍词义本来古奥难解,后人遇上竹简错乱之处。

经常不明所以,便按照错误地顺序传抄下来,使得一些古籍越发难以理解。

这种现象一般便称之为乱简。

但一般乱简的现象,只不过一两片竹简而已。

这部《归藏》的乱简情况,似乎比较多,因此才使得很多地方读起来,前后词不搭义,难以释读。

卢鸿自己估计。

这部《归藏》其中或有后人伪造的部分。

但其必然有所参照。

或许便是散乱的《归藏》古简。

因为伪造者未能认真拾缀,或才识所限难以整理,便混杂抄录入书,以至于此。

但若说将一部混杂了后人伪造内容的乱简《归藏》整理出来,卢鸿自己都觉得难以下手。

因为《归藏》本就晦涩难懂,上古词句中,又多为单字词。

前后本难连缀。

若要重新排整出来,简直和猜谜差不多。

第二天,卢鸿原原本本地将自己地发现告诉了孔颖达,并将无法整理的问题也老老实实说了。

这一段以来,因为褚遂良所说之事,卢鸿也觉得自己有些心浮气燥。

这次在学业上遇上这样的难题,更颇为苦恼,眼看书卷就在眼前。

却难启其门。

不由觉得有些灰心丧气。

孔颖达良久未语,手指在这部古书函上轻轻抚摸,若有所思。

过了许久。

才对卢鸿说道:卢鸿,以你想来,我辈读书人,日夜苦读,皓首穷经,穷搜冥索,究竟是为了什么?卢鸿一时呆住。

他虽然不停地在经义中钻研,读了数不清地典籍,却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这时听孔颖达问起来,细细回想,不由心中百感交集。

他知道,自己确实是与这世上之人不同地。

一直以来,那一世地记忆总在困扰着他。

究竟自己是前世的那个卢建国,因车祸而穿越到了唐朝;还是自己本就是卢鸿,忽然做了一个千年后的真实梦境?卢鸿这个身份是如此真实,他有父母,有家庭,有亲朋好友,都真实地不能再真实的发生在自己身边。

但前一世的记忆却也绝不会是一个简单的梦而已。

梦中记忆的众多砚石坑洞、纸墨工艺以及历史人物等等,都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那记忆都是真的。

不管是前世记忆中所学的一切被称为科学的知识,还是卢鸿这一生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经义,都难以说服自己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也许这根本就是一个穷自己一生也不可能解开的难题,但卢鸿心中总是下意识的拼命寻找一切解释地可能,不放过任何一个得到答案的机会。

卢鸿茫然无语,他读书,只是为了寻找自己,却不知道什么才是真地自己。

孔颖达见卢鸿呆呆不语,不由长叹一声道:卢鸿,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地目的。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

这些东西,以你而言,不必依靠读书,依然是可以得到的。

每个人读书,都是为了自己。

但若只为了黄金屋、颜如玉去读书,是以书为借力,借此以实地理想抱负,为自己挣得一份家业妻财罢了。

至于对与错、是与非,全无关系。

这样的人读书,不是因为喜爱,而是如人存钱,只为着有一日将钱花出去,买回来一份口粮而已。

好一点的人,读书只为心安。

书中说什么,他便信什么。

只觉得自己说的是圣人之言,行的是圣人之行,全不管圣人本意是什么,世间至理是什么。

看着世间万物,不管对错是非,只管抱了书本来指手划脚。

若说前者,不过是俗吏;若说后者,不过是腐儒罢了。

孔颖达停顿了片刻,又缓缓地说:你可知为何我初次见你,便要收你做弟子。

天下英才尽多,但老夫看来,或是以书为进阶之梯,或是以书为立身之本,不是心在书外随波逐流,就是困于书中而不自知。

但卢鸿你本出身范阳卢氏,又为族长之子,不须苦读,自有出头之机。

难得你小小年纪,便一心向学,又不惑于书中之言,能依本心,自有见识。

因此我想,天下学道,或在此子。

就算是卢鸿听惯了夸奖,听了孔颖达这话,脸也不由一红。

正要开口,孔颖达却伸手止住了卢鸿,继续说:老夫幼时,家中管教极严,自小习学诸经,本也无甚大志。

只是后来读书既广,所惑愈多。

待负笈于刘师门下,眼界渐开。

www。

101du。

net只是士林风气,终无儒家堂堂气象。

即便以刘师之名,也不免,唉……说到此处,孔颖达声音渐渐低沉。

只是刘绰终是他座师,虽然心中有不以为然之处,但总不便对卢鸿数说自己先师。

卢鸿自然也曾闻说过,虽然孔颖达座师刘名声远著,但为人颇为势利,为学又好做玄虚之言,因此士林也多有讥言。

只是此时未便附和,只得说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所谓暇不掩瑜,恩师何必以此为叹。

孔颖达说:自那时起,我便常想,若我来日,能为师时,必不做一家一派之言,不为不实不益之事。

卢鸿,我曾闻你有言道,为儒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话深得我心,天下儒者,当以之为毕生之行范。

但以何立心,以何立命,以何继绝学开太平,究其根底,不过是心中有知,体外有行。

知行相合,方为得之。

孔颖达两目中透出追忆的神色,轻轻地说:老夫自而立之年,入前隋国子学为助教,一心寻究经中真意,传播先圣之道,提携儒生后进。

流转这几十年,学业未有寸进,更只见儒生互相倾轧,士林勾心斗角。

只因当年老夫论难之胜,竟有士林先辈欲行那暗中行刺之举。

若非先辈爱护,只怕老夫坟上青杨,已然斗拱了吧。

这些年来,虽然大唐天下太平,文风武略均立不世之基,但学苑之风,依然故我。

唉,若至圣有知,这一般儒生竟如此乌烟瘴气,怕于地下也不能安心吧。

孔颖达摇头叹息说:老夫年近七旬,近日每觉气衰力竭。

回想这一生,天资有限,终不能窥先圣至道;虽然力行,只可惜人轻言微,无法清涤尘埃。

所幸者,终能收你为徒。

卢鸿,我曾说过,你天资才情品性,均是不世出的天才。

我当年要你闭门读易,便是希望你能探先圣绝学,明本性真心,莫要为了外务所染,随波逐流为红尘俗吏。

这几年,你学业既深,修养益进,为师心中甚慰。

你若愿承为师之志,为经学一探真谛,为士林一洗尘埃,为师自然高兴。

你若是不愿掺杂进来,只愿独善其身,困守书房,也是为学的道理。

只是不要为着艰难险阻,便迷了本性,遮了真心。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卢鸿见孔颖达的神态,竟然说不出的衰老,一时心下又是感动,又是伤怀。

孔颖达呵呵笑了两声,又说:不说这些了,只说这读书。

以你现在的见识,还有何书可读的?读书读书,书只是读的,真正的见识,哪是书本能告诉你的。

这真道本在心中,总须心定,才能明道。

《归藏》也好,《周易》也罢,终只是个引子。

卢鸿心有所感,一时沉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