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物贩子在唐朝全集 > 第二十八章 驿路邮程

第二十八章 驿路邮程

2025-03-31 02:14:31

不管愿意不愿意,高阳公主发了话,车驾便向卢府而来。

卢祖安等也得知了消息,忙着准备,迎接高阳公主一行。

好在高阳公主吩咐下来,一切从简,经过一个比较简短的仪式后,高阳公主便安顿下来。

看着对面的卢鸿愁眉苦脸的样子,高阳公主也不由笑了。

怎么了?嫌我捣乱了是不是?高阳公主在长安时和卢鸿说话也随便惯了,这次到了卢鸿家中,更是保持了出言无忌的本色。

为臣哪敢。

公主大驾光临,草庐当是蓬荜生辉。

卢鸿打着官腔道。

得了得了,我已经吩咐下去了,不弄那些个虚架子。

我也烦这套东西,反正你也知道我的脾气,就不用太在意了,不然我也别扭。

认识高阳公主以来,卢鸿感觉得到,这位公主倒是个非常直爽的人,敢说敢做,不拘小节。

对她这一点,卢鸿倒是颇为认同。

公主有命,臣也就不娇情了。

只是家父却定要守着礼法,不是为臣能做得了主的。

卢鸿无奈地道。

虽然卢鸿与高阳公主私谊不错,但这等大事,卢祖安自然不敢轻忽。

不然落在有心人眼里,一个藐视皇威的帽子扣下来,就能让他吃不了兜着走了。

唉,本来就因为心情不太好,想借机出来转转,结果到哪都是这般模样,真是无趣。

算了,不和你计较了。

倒是尊夫人尚未见过,这次正好认识一下。

拙荆少见世面,又言语粗鄙,恐应对失礼……卢鸿才说了半句,就被高阳公主打断道:少来了。

尊夫人出身荥阳郑氏,哪有你说的这般不堪。

谦虚也不许瞧不起我们女子。

还不快去请来我见见。

郑柔来后见过礼,就被高阳公主拉着到身边坐下。

没几句话,就把卢鸿轰了出来,说是姐妹私话。

不许卢鸿听。

更说道往常卢鸿什么样都不肯说实话,这回定要向郑柔打听清楚,把卢鸿的老底全都挖出来。

卢鸿这才想起这位高阳公主还是《暗香》的特约编辑,看来此行还未忘记自己的这份兼职。

待要提醒郑柔一声,又不好当了高阳公主有什么表示,只得随她们去了。

女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奇怪,没两天高阳公主和郑柔就已经姐妹相称。

郑柔带着高阳公主四处闲转,把卢鸿的盆景、家具都看过了,所收地砚台藏石翻了一个遍。

那各种盆景、木桩、家具等虽然外界也有流传,但不过都是只略有个形罢了。

此番见到卢鸿身边精制之品。

高阳公主也是大开眼界,连道此行非虚。

郑柔案头的竹节、瓦当与美人卷帘三砚,更是让高阳公主称奇不已。

听郑柔讲述过三砚分别为初识、迎娶及远归所制之后。

更对卢鸿与郑柔间的情谊感叹不已。

只是说着又触动高阳公主心事,不由叹息几声,有些郁郁。

郑柔大致知道高阳公主嫁的房遗爱的事迹,此刻见了高阳公主闷闷不乐,也不便直接开解,只能陪她四处闲转,解解心绪罢了。

又过了数日,莺娘地范阳首场演出在众人期盼下拉开了帷幕。

为着莺娘此次演出。

范阳地方也下了本钱,将原来供太极学生举办竞赛的赛场一侧,新修建了戏台。

即使如此。

演出时依然挤得人山人海,热门非凡。

演出受到了范阳人众的狂热欢迎。

范阳地方经这些年文教,可说便是农夫老妪,也大多能识文断字。

此次演出前,地方报纸早就将有关情况介绍得清楚。

更在卢鸿授权下。

将部分戏词曲文刊登了出来。

这次又听得莺娘亲自登台演唱,更是令合城百姓如痴如醉。

为之倾倒。

一连演了十数天,出了正月,莺娘一行才返回长安。

只这十几天,戏曲在范阳地方的影响,便已经深深扎根在民众心里。

与长安不同,范阳地方除了文风极盛,活力也充分得多。

长安人觉得戏曲佳妙,有了莺娘这样的名角,便天天欣赏也就够了。

范阳地方太极中学子众多,百姓中识字率又高,平时各种活动本来开展得也广泛。

这回听了莺娘诸本佳戏之后,便有了自编自演的心思。

待莺娘回返长安,本地人无戏可听,按奈不住,便自发组织,排演起来。

没多久便连着出现了多家小戏班,内容自然便是照搬莺娘演出的《牡丹亭》等诸剧。

虽然说到艺术水准,远不能与莺娘等比肩,但胜在自由发挥,真情投入。

到后来,更有些太极的学生,不甘寂寞,将那今古传奇,自写了戏曲排演出来,诸般新戏,居然大有如火如荼之势,为戏曲发展,再添新声。

高阳公主自然也出席了莺娘的首演,更亲笔写了文章,送回长安去发行。

只是范阳地方距离长安甚远,这稿件传送,实为不便。

如高阳公主这般还好,直接便派侍卫送了回去。

其他报坊则大为头疼。

褚行毅等人,便想办法求见高阳公主,将自家稿件,托其一同带回长安去。

其实朝廷本有驿路,可开邮程。

日后这等稿件来往,更需频繁;百姓识字渐多,书信亦必大行。

莫若公主建言,将官邮更加人马,扩充至私人信件,可谓公私两便。

卢鸿听说了这事,便给高阳公主出主意道。

此事可行么?高阳公主有些拿不定主意,本朝虽有驿文传送,但多是事关军政要事,若真如公子所说公私皆开,只怕一则或因此耽误要事,因小失大;二则所需人马众多,开支不小。

卢鸿道:这有何妨。

既然开通私信,只需按远近,收取部分费用便可。

以范阳至长安而言,若一信收十文钱,现在的情况,只怕每日不有百余封。

算下来便是一贯钱,一年便有三百余贯。

以此费用,便再加人马也尽够了。

如此一来,百姓方便,朝廷更能节省开支。

岂不两便?且这样增加人马,信息转运只会更为迅速,只要分好公私信包,绝不会误了要事。

高阳公主听了,眼睛一亮,但随便又摇头道:此计虽妙,但收取费用,难免有与民争利之嫌,御史台那边,怕不好办呢。

就算是各家报纸。

也不好说怎么评论。

卢鸿胸有成竹地道:公主无需为此担心。

这驿路邮件,各道多少不均。

如范阳地方信件往来颇多,收取邮费自高;其他边远如陇西等地。

亦开通邮路,所得怕便入不敷出。

朝廷便可以此为补贴,所谓取之于民,入之于民,怎有争利之说?至于各家报纸,这邮路一开,最受益地便是报坊了,他们的稿件及报纸。

来往就方便得多。

因此只要看明白的,只会支持,怎会反对?高阳公主听了卢鸿之说。

连连叫妙。

言道待回返长安,第一件事便是促成此事,以解书信往来之难。

卢鸿及高阳公主地这番商议,虽然简单,但事后邮路建成后。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由于大唐地通信网络初步建立。

为各地信息往来提供了方便。

自此之后,各家报坊的报纸能以更快的速度送达大唐各地。

边远地方由此可以在较快的时间内了解朝廷及内地发生的各类事件。

而各家报社,在经此集体出访范阳之后,逐渐开始习惯出走四方重镇采访新闻,继尔又纷纷在外建立网点,以为采集消息,发售报纸,影响更见扩大。

而受益最大地,便是《京华杂谭》那后台胡商。

邮路初开不久,他便又开了一家新报,起名为《商报》。

这报纸虽然名为商报,但实为各地物价信息。

他在各地派了人,专门收集物资需求及物价情况,而后汇总成篇,印制成报纸发售。

这份报纸印量虽然不大,受众面也小得多,但价格十分高昂。

虽然如此,但却是各家商人必订地报纸,其中商机,往往会给动手快的商人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这份报纸虽然发售面不大,但在富豪中地影响,却是极高。

就连朝廷对这种统计各地物价的报纸,也极感兴趣。

待到后来,随着邮路方便,朝廷内也专门在各地设置了采访使,逐日将各地信息上报后,汇总统计,提交给决策部门之用。

同去年一样,在今年春节过后不久,太极又推出了修订后的《数学典》,以及多种格物类、化学类书籍。

其中有一套卢鸿亲自参与的书籍,也在年后不久出版。

这是一套分层次的教材,分为蒙学与小学两类。

蒙学包括《文学》、《算学》与《经学》三份。

小学在前三种地基础上增加了《格物学》、《史学》、《地理学》。

其中地《文学》、《经学》两书是卢鸿亲自参与编写的,尤其以《经学》用得心思颇多。

在这部启蒙教材中,卢鸿杂取诸家之说,而以气学为主,介绍了各家经学要略,特别突出了天人合一、人性即天性以及其发展变化之说。

而《史学》、《地理学》虽然不是卢鸿新篇,但也都经过其许可。

尤其是《地理学》,花费了太极颇多地人力物力,其中地地图之法,乃是卢鸿提出,务求精准,一改前代方物书中随意的图例。

全书大致将大唐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气候、等情况做了介绍。

这两大套教材采用新法印刷而成,在卢家刻意降低价格的情况下,十分的便宜。

现在奚家印书坊的销售渠道已经十分发达,这套教材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卖到了各地的学童手中。

又过了不久,又被朝廷钦定为大唐地标准教材,颁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