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物贩子在唐朝全集 > 第二章 书房中的阴谋

第二章 书房中的阴谋

2025-03-31 02:14:31

卢鸿随着卢修进了书房,卢承庆已在书房之中,连忙上前与承庆见过了礼。

卢承庆身材并不算太高,四方脸,一幅美髯。

虽然他比之卢祖安还小着几岁,但看起来却略显沧桑,胡须鬃角,都已经变得花白。

额头之上,也已经有了几道深深的皱纹。

一双细长双目,似乎总是眯着,但双目开合间却炯炯有神。

在卢鸿不多的印象中,这位族叔平素甚是严肃。

但此时见了卢鸿,卢承庆却是颇为亲切。

先是问候了卢祖安夫妇,又询问了卢鸿出门在外,一路可还适应。

寒喧数句,卢承庆又说:小九,这次你能来长安,辅助孔老夫子修书,确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估计一时半刻,也难竟全功。

正好住在家中,指点下修儿的学业。

卢鸿赶忙说:叔父谬赞了。

小侄不过是少年轻狂,无知者无畏,全承了先辈提携有些小小薄名罢了。

哪及得兄长,更不敢说指点了。

卢承庆听了这话,只是摇一摇头,对旁边的下人做了个手势,下人们全都退了下去。

卢承庆这才低声对卢鸿说:小九你又何必谦虚。

去年我回家省亲时,也曾与令尊及族中几位长老,相商我卢家今后大计。

如今众世家,虽然依旧名望不坠,但已经深受朝庭之忌。

几年前,朝庭令高士廉等撰《氏族志》,列崔家的崔民干为第一,受到了当今天子的斥责,责令重修,将各大世家均降等级。

此事之后,不只崔家大受打击,就连我们卢、郑等家,也一并受到挤压。

尤其朝庭大兴科举一事,摆明了是要多纳平民入朝,缩减各世家推解入仕之途。

这几年来,朝庭不惜血本。

将各科新中举子,大肆宣扬。

光大声望,提拔重用。

若不是小九你早有所见,又以奇谋使我卢家在科举中占得先机,怕是过得几年,这朝庭之上,再无我等的话事权了。

卢鸿听了。

也放低了声音说:叔父所言甚是。

其实若说当今皇族,本为陇西李氏,也是海内名族。

只是因为当年驼李之讥。

对我等世家,或许早有打压之心。

何况现下四海一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海之滨,莫非王臣。

世家声望,传承世久,只怕在地方,更在皇族之上。

当今天子本是雄强之主,自然不会容得此事。

但若说一味打压世族,难以服众。

只恐除了科举之外。

更会多有不利之举呢。

先前家父就曾言,今后朝中重位,只怕我等世家中人,都要有所顾忌了。

卢鸿所说的驼李一事,乃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令鲜卑人改为汉姓同时,又指定汉族大姓。

陇西李氏闻此消息,唯恐入不得高门,于是遣人乘明驼星夜赶赴洛阳。

可惜依然晚到一步。

崔卢郑王四姓已被定为大姓,陇西李氏因此得了驼李之名。

卢承庆听了长叹一声道:确是如此。

这几年来。

我等世家之人。

几乎于朝堂之上寸步难行,如崔民干与愚叔等人。

虽然也是多年旧臣,但已经再难提拔。

这且不论,就算是推解出仕,本是我世家子弟的一大出路。

但侍御史马周曾上疏,言道边远之处,用人更轻,百姓未安,为当今天子称善。

近几年来,天下刺史,皆由天子自选;而县令等职,也由京官五品以上方可推举。

以前各世家子弟,多据地方,京中势力多是新贵。

此政之后,新举人才,多是新贵势力中人,世家的势力,已然大受打击。

卢鸿听了,不由心中一惊。

虽然先前他为卢家发展实力之时不遗余力,但也只是因为出身卢家,按照唐以后科举发展的情况,因势利导,为家族在今后的科举中争得先机罢了。

却是想不到,原来朝庭为了打击各大世家,已是早有动作了。

若真是如卢承庆所言,地方官员由京官新贵推举,世家势力今后怕是更要艰难了。

卢鸿心下反复思考了一会,这才慎重地说:如此说来,只怕这新的推举之法,于我世家打压,较之科举尤烈。

其他世家,便没有什么声音么?卢承庆黯然说:怎会没有。

朝庭此法一出,愚叔便与朝中其他世家中人,联名上奏,据理力争。

怎耐圣上心意已决,最后大怒将我等斥责了一顿。

虽然此事,各大世家均秘而不宣,但朝中也多有知情者,更是令世家地位雪上加霜。

卢鸿慢慢说道:难道便没有其他方法了么?叔父可曾闻得其他世家有何动作没有?卢承庆摇了摇头说:也曾闻说其他世家以金帛联姻等法,求得在推举中多占得几个席位。

只是这些方法,也只是权益之计。

愚叔也与崔、郑几家中人多次商议此事,却是终究束手无策。

说罢,又是长叹了几声。

卢鸿听了,低头细细思索。

他本不关心这些朝堂之事,只是此事,关乎各世家地位,出于自己卢家人的身份,不管他是不是情愿,总是逃不开这份责任。

反复寻思再三,卢鸿才抬起头,对卢承庆说:小侄倒有个不算办法地办法。

虽然不一定有效,但就算是不成功,也想来不至于有更坏的效果。

卢承庆一听大惊。

卢鸿地天才之名,他自然早就知晓。

何况以他在卢家的地位,自然也知道卢鸿设计经论、书院、观岚阁以及那部《学解》的事情。

正因如此,他才不敢以后生晚辈相视,而是与卢鸿认真讲述世家目前的困境,未尝不是存了希望卢鸿能出谋划策,冀有所得。

但只是片刻之时,卢鸿便有了主意,着实让卢承庆又惊又喜。

忙问卢鸿端底。

卢鸿说:既然当今圣上下定决心,不再给世家推举的特殊待遇,则不管世家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在推举中再占优势。

当今之计,不如大力造势,推动朝庭加强科举的比重,减少推举地比例。

依小侄想来,这几年推举的地方官吏,既然多为新贵中人,人物的能力素质,只怕比不过咱们世家中人。

只要在御史台中造出推举选士多有弊病地声势,肯定会有人出来抨击推举之法。

朝庭又不想重用世家之人,就只能减少推举之士,加大科举的力度了。

何况科举本来就是朝庭用来打击世家的工具,加强科举之议,估计不会有大太的阻力。

卢鸿所说的推举新贵中人,能力素质低下之说并非信口开河。

这些新贵,大多是跟随当今朝庭打天下而快速兴起的家族,本少根基,对于后代的教育,确实不如世家般底蕴深厚。

虽然世家中也不乏有纨裤,但毕竟推举出仕的还是以良才为多。

卢承庆听了连连点头,说:贤侄所言甚是。

这几年推举的官员,良莠不齐,很是出了些乱子,朝庭之上也有些呼声。

只要咱们不提重用世家的事,限制推举,倒也颇为可行。

卢鸿听了就又说:朝庭打击世家,任用新贵,其实也是权益之计。

如果这般重用新贵,过不数代,岂非又是新生世家?旧世家才去,新世家又起,依然会影响朝庭地影响力,绝非朝庭乐见之事。

只要将此节说明,只怕朝庭会动心断绝了推举之法。

只要削减推举之议提出,新贵与世家,都会有异议,而新贵肯定反对尤烈。

到时朝庭,必然会更加坚定信心,或许不至于一步到位,但一定会逐步取消推举之法。

卢承庆听了,不由心下暗叹。

这卢鸿不过十六七岁,就将朝庭打压世家的心态,算得一清二楚。

除了天纵其材,实在是难以至信。

卢鸿继续说道:既然取消了推举之法,那出仕之途,就只有科举一路可走。

只要我世家在科举选拔中占据先机,数代之后,依然会维持世家地位不倒,更在朝庭之上占据绝对优势。

到那时,就算是朝庭,怕也是徒唤奈何了。

卢承庆听了此节,不由击掌称赞。

卢鸿此策,表面看来不动声色,顺水推舟。

实则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真若以此计行事,数十年后,几大世家实力只怕不减反增,实在是妙不可言。

卢承庆高兴得喜上眉梢。

他本是喜怒不形于色之人,但此时想到威胁家族的打击,终可化解,也不由喜动颜色,连声称赞卢鸿道:呵呵,好!好!果然不愧我卢家千里驹!如此一来,世家子弟堂堂正正由科举出身,名正言顺,自然再无人可以指手划脚。

我卢家范阳经会本有盛名,更有书院基业,再有贤侄妙策谋划,科举中必然独占鳌头。

就算是其他各大世家,也难望我卢家项背了!卢鸿听了却说:我卢家自然是要做各世家的核心。

只是这科举之事,却不可一枝独秀。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此计的关键就在于不动声色,暗火燎原。

若真是卢家接连数年在科举中表现太佳,难免会引起有心人和朝庭的注意,反倒易受打击。

小侄之意,最好与其他世家联手,咱们卢家宁可吃点亏,也帮其他世家培养人材,营造声望。

众大世家,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唯有共进退,方是道理。

卢承庆听了,不由竦然惊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