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一看之下,已经认了出来。
此人白衣如雪,相貌盯着卢鸿,目光中如欲喷火。
正是当年范阳经辩时败走麦城的陆蒙之侄陆清羽。
这陆清羽曾经与卢鸿共论毛笔与书法,当时卢鸿以一联榜书,技惊四座。
之后经辩之时,陆蒙又为崔三醉当场折倒,衔恨而去。
之后再无消息,不想此时又遇见此人。
此时魏王李泰一一为卢鸿介绍身边之人。
紧靠着李泰左手一位中年文士,一身便服,貌不惊人,形容消瘦,脸色腊黄,配着几丝花白的短须。
按说唐时任用官员等,相貌颇为重要。
此人这般形容能位于魏王身侧,想来自然是有其独到之处。
此时听李泰言道:好教卢公子结识一下,这位便是本王的好友,人称‘妙手’的当朝工部尚书杜楚客杜大人。
杜大人博学多能,于鉴古一道,亦为名家,本王多有受益。
卢鸿听了,连道久仰,上前见礼。
这位杜楚客,卢鸿也早有所闻。
他这妙手之名,由来已久。
据说当年太宗初即位,兴建昭陵,将作大匠立德总督营务。
由于山陵险峻,构建困难,立德苦苦思索,不得其法,竟然难以施工。
太宗因之震怒,责令时为工部侍郎的杜楚客亲营此事。
杜楚客自为跋涉,绘图构址,又引领工匠,以数日之功,制成昭陵构建图。
其中重要之处,均是杜楚客亲自敲定。
图形既定,太宗大悦。
嘉许杜楚客为当代妙手,妙手之名由此而来。
而立德被斥为怠慢,解去职务,直到近时,才复起任用。
杜楚客为人颇是高傲,对着卢鸿,也只是微微颌首,未有多言。
想来此人一向如此。
李泰等人均不以为意。
旁边几人。
也多是朝中名流。
如当朝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等人。
多负文名。
卢鸿一一见过。
那顾胤对卢鸿颇为亲热,很是夸奖了几句。
其他诸人,也都有称赞之言。
待到介绍到陆清羽时,李泰笑着说:这一位陆清羽陆公子,也是一位少年才子。
尤其可喜的是,陆公子雅擅书翰,尤精大字。
据说陆公子闭关三年。
精研《鹤铭》,得其神骨。
去年时为城中净觉寺所书额匾,人称‘力能扛鼎,气可拔山’。
你二人年龄相仿,所好亦同,正该多多亲近。
说罢,便引了卢鸿,入座于陆清羽之侧。
陆清羽此时脸色已然回复平静。
只是眼中恨意。
依然不减,看着卢鸿冷冷说道:素知范阳卢公子亦擅书大字。
陆某不才,于榜书大字。
亦略有寸得。
若得了机会,愿于卢公子互为较技,以见高低。
卢鸿却是面带微笑,从容入坐,平静说道:原来陆公子这几年榜书功夫大进,实在可喜可贺。
只是卢鸿以为,书为心画,发为心声,本是文人雅事。
卢鸿习字,也只是学业之余,游艺自娱。
若以之较技争斗,岂非成了走鸡斗犬一般,街井之行,徒落下乘,沗为笑柄。
那较技之说,却是不敢相承。
两人之间不对劲,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魏王李泰却恍若未觉,哈哈一笑,打断二人说:两位都是书坛新秀,这书艺之中地事,自然有得是时间谈论。
本王平生最喜者,便是才人名士;最好者,便是佳作妙文。
所幸众高贤不弃,长得相共盘桓,可谓‘座中客常满,杯中酒不干’,真乃平生之幸!今日诸位能莅临鄙府,自是蓬荜生辉。
小王便以~众人也便一齐举酒,共同饮讫,卢鸿自然也是杯起酒干。
看着魏王李泰谈笑风声,暗与太子李承乾比较,心道无怪乎李世民宠爱李泰远胜。
这魏王李泰无论是人物气度,还是言谈举止,都远过其兄。
若说心机城府,只怕那李承乾更是打马也追不上。
只是思及前世记忆中李承乾谋反被废,而李泰机关算尽,终是功亏一篑,郁郁而终,不由心下暗叹。
此时众人宴饮,歌舞丝竹,颇为热闹。
卢鸿这几日混迹其中,早已是司空见惯,也频频举杯,敬酒祝词。
待得酒过三巡,李泰双掌相击。
场中舞女便皆退去,丝竹之声也安静了下来。
只见李泰微笑言道:小王近日新得几宗物事,或是前人所留书迹,亦有难辩出处的古物。
今日盛会,难得诸位方家光临,正好借此之机请教,也是席间助兴。
李泰话音才落,便有一列侍女,各各手托木盘,鱼贯而出。
每方木盘之上,以锦巾相覆,形状各异,便是今日鉴宝之物了。
鸿昨日在太子李承乾的鉴宝会上,亲见了数卷晋人书卷顾恺之的仕女图卷。
可惜书迹虽然佳妙,那卷压轴的仕女图卷,却为卢鸿定为后人仿作。
想到这里,卢鸿心下暗想:古人若说制假,手底下的功夫自然是绝顶,但那周边的玩艺儿,较之后人,却是差得远了。
不知今日这些物事中,又有什么惊人之作。
李泰微笑着说:今天呈于众方家鉴赏的第一件物事,却是一桩公案。
此物本王得之数月之前,请了几位玉坊地供奉,以及数名鉴赏名家,竟然俱未曾见过。
若说器形古朴,质地优良,决是古物无疑。
只是名称来历,一无所知。
今日胜会,小王便取出请诸位品鉴。
若有慧眼识得地,本王决不吝于赏赐。
此时,最边上地侍女将手中木盘上的盖巾轻轻揭开,露出其中的物品来,却是一件玉器。
只见此物外形乃是方柱形,有一尺见方,外方内圆,上下贯通对穿一个圆孔。
玉质颇为奇怪,色呈黄白,又有紫、红、橙色斑点。
器体之上,又分为数节,层层重叠,遍布着古朴的纹饰。
侍女将这器物,一一传示于席间众人。
工部尚书杜楚客,本有妙手之名,擅制精巧物品,又性喜古物,因此对于古玩,颇有研究。
传在他眼前时,停留时间最长。
他反复端详,上下左右均细细审过,又思索了半天,最后依然是满脸失望之色,摇了摇头,示意侍女向后传去。
席中十数位客人,能参加魏王这鉴古之会的,哪个不是有着两把刷子的。
只是这物品实在是奇特,仅从外观,实在看不出有何用处来。
因此虽然也有几个翻来覆去地看了半晌的,却均是一无所获。
座中除杜楚客之外,著作郎萧德言,也是颇为好古。
待他看了半日,一头雾水言道:此物却是奇怪。
若观其形制,便似器物上地机件一般。
据言上古之人,仰察天象,以管窥天,莫非便是窥测天文的观天之物不成?众人议论纷纷,或是同意,或是否定。
那萧德言也不是有什么证据,只是胡乱猜测之语,自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待传到陆清羽、卢鸿席上时,陆清羽便抢着取将过来,审视一番,开言道:恭喜魏王!以小可看来,此物乃是古时名贵之器,名之曰‘瑗’。
瑗与璧相似,但形制不同,孔有大小,瑗则是大孔之璧。
《尔雅》言道: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好谓之璧。
所谓‘好’是指器物当中之孔;所谓‘肉’乃是指器物之体。
观此物中孔如此形制,定是玉瑗无疑。
且这般巨器,决非寻常器物,或为上古三代之时重器,也未可知。
据《荀子》言:问士以璧,召人以瑗。
魏王得此异宝,乃是得人之兆。
岂不可贺!说罢,连连向李泰拱手。
李泰听了,尚未言语,一旁的萧德言却皱眉言道:虽然陆公子之说颇有所据,但自古璧、瑗,均是圆形圆孔,器体较薄,从未见如此般方正厚重的,似于所载不符吧?陆清羽脸色通红,急急说道:上古形制,流传久远,有所变化,也是在所难免。
如现下所用铜钱,实则亦由璧演化而来。
古时所称‘钱’,便是圆形圆孔,演化发展,至秦时成半两钱,而为圆形方孔。
此瑗或者别有特异高超之处,方形圆孔,也不为怪。
座中诸人听了陆清羽的解释,虽然觉得略有牵强之处,但于座中诸人解释中,则是最为可信的一说了。
众人互相讨论,也有人便连连点头,觉得甚有道理。
有那不相熟的,也忙向身边人打听陆清羽的来历等等,一时嗡声大作。
魏王李泰听了,也不由连连点头说:陆公子博学多才,今日得见,果然不凡。
陆清羽听了,脸上甚有得色,一时光彩焕然,口中却连连谦虚不已。
李泰目光一转,只见陆清羽身旁地卢鸿却未同旁人般讨论,只是手把酒杯,正自沉吟,便出声道:却是忘了。
卢鸿公子本是鉴古大家,据说昨日在太子府中,力证顾恺之《仕女图》之伪,言之凿凿,未容置疑,已然是传遍长安。
不知今日,更有何高见?卢鸿听了,将手中杯酒一饮而尽,拱手说道:适才陆公子之言,以古书为证,似颇为确切。
只是此物,却万万不是玉瑗。
陆清羽一听,脸上地笑容瞬间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