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既定,孔颖达便与颜师古互议下一步如何施行。
便也询问卢鸿,有何想法。
依孔颖达之见,自然是将这篇大纲及欲新建格局一事,上奏朝庭,以求许可。
自己这边,便就动手,依着先前所议,审定各经。
颜师古先是点头,忽然又想起一事,问卢鸿道:卢鸿,我见你这篇文字,于气学新说,未所有涉。
虽然极佳极纯粹,但俱是经典所集。
为何不将你那气说,立为根本,以开新风?卢鸿恭敬说道:学生与郑家三老所倡气说,本是一家之言。
学生想朝庭立经学正义,最紧要的便是不偏不倚。
这学问一道,本是代代传承,不断发展的。
若以朝庭之名,立一家之言为正义,而以其他诸家为左道,成一言堂,则必然阻断新说,成一潭死水。
故学生不敢以自家之学,充为正义。
孔、颜二人听了卢鸿此言,不由一惊。
孔颖达道:卢鸿你为何如此说?这天下至理,本就只有一家。
朝庭标立正义,正为斥退邪说。
此是则彼非,怎么说一家言便成一潭死水?卢鸿恭敬回话说:回禀恩师。
学生细思,天下至理,自然只有一个。
但学业所求,方法万般,诸家林立,谁敢言道,自己的学说,便是唯一的天下至理。
至理虽止一道,但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观察阐述,所得自不相同。
若只取其一,难免偏激片面。
学生在范阳时。
书院中大兴辩论,便有言道‘真理越辩越明’。
当今圣上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为政如是,为学亦应如是。
孔颖达点头说:卢鸿你此说也颇有道理。
只是国家经学立义,总须有个正统。
若是全然任由争辩纷说,学子无所适从,更为不利。
且科举取士,若离了正义为宗。
以何为标准。
虽然取一家之说或有弊病。
但二者相权。
总是当立正义为是。
颜师古也道:这为学之道,便如卢鸿所说,总须百家争鸣,方得进步。
但若说兴建学业,广被文化,便必然少不得立个规矩章程。
为学之初,发蒙幼童。
最紧要就是有标准统一的蒙学为宗。
卢鸿你自己治学,甚或日后有成,兴建文业时,均可光大诸家。
但此时审订正义,却总要有个定论出来。
卢鸿听了二位前辈之说,细向深处思考,方觉得自己有些事上,想得过于简单了。
以大唐兴建文化。
大倡科举。
自然要一统诸学。
自己治学地思路,要拿来在朝庭修书这事上,自然是行不通的。
卢鸿忙向二人行礼。
说道:二位老师指点得是,学生受教了。
先时胡言,确是深谬。
孔颖达笑呵呵地说:你先时所说,也颇有道理。
现在想来,你这篇文字能不取一家,集古为文,确是高妙。
儒家先圣,经中深意,我辈一生穷索,也未必能探知真意。
何敢以一家之言,便全解圣人之说。
颜师古也说道:其实就是儒家经典之外,多有诸子。
那道家法家兵家等,各家所说,也均含至理。
只不过儒家持中守正,故得其正途。
其他各家,各执一偏,难乎以偏概全罢了。
但若如汉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未见高明。
以儒术为尊则可,而罢黜百家则不可。
总须如海纳百川,才是堂堂朝庭为学的气象。
卢鸿听了,也连连称是。
正在此时,忽然有下人通禀,道是门外,有人自称是褚遂良,欲要求见卢鸿。
孔颖达与颜师古对视一眼,不由颇是惊讶,连忙命下人请进。
这褚遂良乃是当朝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极得太宗皇帝的恩宠。
褚遂良自幼博涉文史,尤其痴迷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其正书就连欧阳询也是称赞不已。
有一次当今天子李世民与魏征谈起另一书法名家虞世南去世后,当世再无可论书者,魏征便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
李世民便下诏令褚逐良进见侍书,倍加赞许。
除了书法精湛之外,褚遂良于书画鉴古也颇有所长。
当时太宗李世民下诏搜求王羲之书法,真赝混杂,全由褚遂良一一鉴定。
褚遂良此人虽然书艺精绝,但为人却是有些过于迂直,待人处事,往往少些心机。
就算是面对天子,也是直言不讳,从无遮掩虚饰之词。
正因如此,李世民对其更为信任。
只是不知今日大早,为什么这褚大人巴巴跑来,要见卢鸿。
按说成名之早,褚遂良更在卢鸿之前,更兼身高位重,就说是欲切磋书艺,也应该是卢鸿去拜见人家才对。
颜师古与褚遂良长辈也颇为熟悉,对褚遂良知之颇深,转念一想便猜个八九不道实在是痴迷的可以,只要一说起这写字的事儿来,立马变得神神叨叨的。
据说他小时,只要闻说哪家有名帖佳迹,不管什么办法都要求来一观。
写字更是写得入魔一般,每年写坏的笔比之前人积笔成冢也不稍逊。
今天一大早来找卢鸿,肯定是这桩事了。
正说着,那褚遂良已经由下人引着进来。
只是一进门,便吓了屋中之人一大跳。
只见这位褚大人,年纪约有四十五六,虽然体态宽广,形相端正,但不知为何蓬头乱服,双眼通红,便如同才下地回家地一般。
孔颖达及颜师古一见大惊,还未曾说话,褚遂良已经急匆匆地说:下官见过孔大人并颜大人。
在下此来冒昧,只是欲求见卢鸿公子。
不知卢鸿公子何在?卢鸿连忙见礼说:学生便是卢鸿。
见过褚大人。
不知大人前来……卢鸿话音未落,褚遂良已经一步上前,紧紧地拉住了卢鸿地手,高声说道:你便是卢鸿?我来问你,那魏王府大厅墙上狂草,可是你写地么?卢鸿一时摸不着头脑,手被褚遂良紧紧拉住,只得说道:正是学生胡乱涂鸦,不成样子。
倒让大人见笑……没等他说完,褚遂良已然一叠声地说:太好了太好了,果然是你写的。
我看了一夜,就是想不明白,你那笔法,是如何使转的?我便怎么也试不出来。
来来来,快写于我看。
卢鸿一时哭笑不得,再看孔颖达与颜师古,也是一脸忍俊不禁的神色。
这褚遂良当真是名不虚传,居然一大早便跑来问卢鸿写字的笔法来了。
褚遂良一看卢鸿未说,大是着急,连声说:卢公子,在下知道此行甚是莽撞。
自古以来笔法,莫不是枕中珍藏,秘不示人的。
在下也不敢要公子平白传授,只要能换得公子笔法,公子但有指使,在下无有不从。
说完还怕卢鸿不肯,又大声说:在下家中,所藏名家书迹,也颇有珍品。
便是钟太尉、王大令之迹也有数件。
只要公子愿意,任凭挑选便是。
卢鸿听了,急忙说道:岂敢岂敢,褚大人莫要折杀在下了。
大人本是书道名家,远超于学生,怎敢言此。
些许笔法浅见,不过是暗中摸索。
若大人欲指点在下,乃是小可求之不得之事。
孔颖达也出声说:褚大人莫急。
卢鸿,此间事也无须你在旁。
你便陪同褚大人,到会客堂中细述便了。
若有所需,便着人预备。
褚遂良这时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对孔颖达、颜师古二人说道:让两位大人见笑了。
唉,下官便是这个毛病,一说起这书道的事来,便什么都顾不得了。
说完便对二人行礼告退,拉了卢鸿便穿过中堂到会客堂中来,二人自去论述书艺。
孔颜二人俱觉好笑,不知道这褚遂良受了什么魔障来了。
忙叫了下人,去外边陪同褚遂良同来地家人打听明白,回来向二人一说,才知道这事的来龙去脉。
原来卢鸿在魏王府上题诗一事,所知之人不多,也未传扬太过,褚遂良本也不清楚。
只是褚遂良本是此道中人,与魏王平日书画鉴赏等事,也有来往。
那《江州帖》褚遂良也曾见过,当时略有怀疑,但反复推敲,最后仍定为真迹。
待此《江州帖》为赝品一事为卢鸿揭开,便有些声音传到了褚遂良耳朵里,只是说得不甚清楚。
褚遂良倒也干脆,当时便驱车前往魏王府,求见李泰,以明究竟。
恰逢李泰正设晚宴,闻是褚遂良来访,连忙请了进来。
褚遂良是当朝书法大家、鉴赏名师,李泰平日也颇愿来往。
但今日褚遂良进来,便相问《江州帖》一事。
李泰便命人将那赝品取来,一一将卢鸿之言转述。
褚遂良听了,也是不断称赞卢鸿高妙过人。
若非久耽书翰之人,断无此等见识。
李泰也连连叹息,此时旁边的萧德言也忍不住说道,卢鸿书法之妙及壁上题诗之事。
当日卢鸿题诗于壁,众人惊绝。
只是诗意疏狂散淡,更有拒绝魏王招纳之意,自然不为李泰所喜。
李泰在壁下观看再三,终未忍心铲去,长叹一声,命人以绿纱笼相罩。
众人不知其心意,便都钳口不提。
不想今日萧德言多嘴,说破此事。
若是他人,也就当没听见。
只是褚遂良既然听了这等妙作,哪里忍得住,当场便请魏王暂去纱笼,以赐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