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年时代(10)

2025-03-31 02:14:51

夏天,陈独秀和章士钊、谢晓石等人在新闸新马路梅初里出版了《国民日日报》。

梅初里的房子分楼上楼下两层,楼下是印刷场地,编辑住楼上。

主笔是章士钊,陈独秀、张继协助,撰述有何梅士、陈去病、金天翮、林解、谢无量、郭湛波等人。

靠近窗台有两张木桌,上面堆满了稿件和各种报纸。

进门靠墙一边有张木床。

编辑室来客,常常坐卧于床,和章士钊、陈独秀等纵谈一切。

谢无量(1884~1964),四川乐至人,字无量。

1901年与李叔同、黄炎培等入南洋公学,清末任成都存古学堂监督。

9月初的一日,苏曼殊(子榖)来了。

苏曼殊(1884~1918),原籍广东香山县,出生在横滨,原名玄瑛,改字子榖。

1895年入广州长寿寺为僧,法名博经,法号曼殊。

苏曼殊脸形瘦削,身材单薄,因为衣食无着,留在编辑部翻译雨果的《惨社会》(《悲惨世界》),经过陈独秀修改,在《国民日日报》上连登。

他们翻译《惨社会》,常常加上自己的话,不讲信、达、雅。

一天,苏曼殊突然要学做诗,但平仄和押韵都不懂。

他做了诗,拿给陈独秀改。

陈独秀改了几次,苏曼殊便渐渐的能做了。

在新闸新马路梅初里的楼上,陈独秀迟睡迟起。

他外罩竹布蓝衫,内穿老布衬衣,领口上不时有点点白色的东西蠕动,密集无数。

一天早晨,章士钊诧异地问:何耶?陈独秀说:虱尔!并不当一回事。

年底,上海的黑势力投诉上海地方当局,指责《国民日日报》扰害大局。

销售部经理李少东以报纸卖不出去为由,停发了大家的薪水。

没有办法,只好停刊。

这个短命的报纸只办了3个月零23天。

不久,苏曼殊去香港投靠兴中会陈少白,陈独秀回安庆过春节,大家再次分手。

章士钊在《初出湘》一文里,回忆了这段历史,写诗道:我与陈仲子,日期大义倡。

国民既风偃,字字挟严霜。

就在陈独秀过着贫苦的日子时,他的嗣父遇到了发财的机会。

1904年2月8日,为了争夺在我国东三省的权益,日俄战争爆发,清廷宣布局外中立。

当时,日俄双方都需要马匹,商人便从蒙古贩运大批马匹到奉天(辽宁)出售,牟取暴利。

地方官趁机大抽牲口税,私落腰包。

陈昔凡当时任辽阳州过班升道,趁机捞了一把。

日俄战争后,陈昔凡在奉天购置田地200亩;在北京琉璃厂附近投资1万两银子(折算当时硬币1万3千元),开了一间崇古斋古玩铺;在奉天设了一间崇古斋分店;在安徽贵池乌沙购地800亩;在安庆四牌楼开有近十家铺面。

嗣父有了钱后,家庭的经济也逐渐好了起来。

不仅可以经常吃上乡下送来的豆腐,偶尔也能吃上猪肉。

遇到节庆,还能看上一两台戏,如《长坂坡》《卖胭脂》《荡湖船》等。

只要有戏看,高晓岚总抱了小五子,带上小四子、筱秀,一起去看。

小五子活泼好动,但看戏时眼睛一眨不眨。

那时,还有不少戏谈男女私情的,如《小上坟》《双摇会》《翠屏山》《庙会》等,陈独秀认为这些戏伤风败俗,不主张小孩子看。

三办《安徽俗话报》在上海和章士钊一起办了几个月的报纸,对陈独秀后来的职业选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04年初春,陈独秀常去巡抚衙门南院的桐城学堂坐坐。

这是从日本考察教育回国的吴挚甫(吴汝纶)(1840~1903)前年创办的新式学堂,房秩五、吴守一任学长。

陈独秀和他们商量,为了让安徽人通达时事,长点见识,一起办一份《安徽俗话报》。

当时,全国已经出了好几种这样的报纸,如《中国白话报》(上海)《杭州白话报》《绍兴白话报》《宁波白话报》《潮州白话报》《苏州白话报》,陈独秀都看见过。

安徽省地面大,念书的人不多,亟需一份俗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