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辛亥风云(2)

2025-03-31 02:14:51

嗣父陈昔凡在日俄战争之后扩建的南水关陈家住房,这时已很气派。

西头是先建的两栋毗连的房子19间,东头是后建的一排隔成8间的平房。

房子中间,是陈昔凡自己设计的两个袖珍花园,临江的大门是俄式风格,外围用了一排栅栏。

老百姓叫陈家大洋房。

年近60岁的陈昔凡告老还乡后,吟诗作画,种花养鸟。

他以邓石如、刘石庵、王石谷、沈石田四先生为师,称其居室为四石师斋,逍遥自得。

一次,陈延年见陈昔凡在画山水,旁边还画了渔翁垂钓,忍不住问:这上面画的是谁啊?陈昔凡听了孙子的话,哈哈笑了,说:画的是我呀!但那垂钓的渔翁穿着古代的服装,陈延年总觉得不像。

因为爹爹(祖父)从未穿过渔夫的蓑衣,更没有看过爹爹下雨天戴上斗笠出门。

他不知道,这是爹爹晚年的理想。

后来,陈昔凡将这幅余桥耕读自画像,挂于中堂。

陈昔凡酷爱收藏古玩,不惜花很多钱去收购。

每当兴致上来,陈列人前,请友人欣赏。

有人假借一二,他也大方出手,不计较归还。

黄宾虹在《近数十年画者评》中说到陈昔凡的画:皖江南北,素多画工,陈昔凡(庶)、姜颖生(筠)皆左清晖而右麓台。

《湖社月刊》称陈衍庶,字昔凡,安徽怀宁人,工画,与姜颖生齐名,而神韵过之,近画家萧谦中其弟子也。

陈昔凡藏了不少名人字画,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给吕澄回信说:我家所藏和见过的王画,不下二百多件,内中有画题的不到十分之一,大概都用那临摹仿抚四大本领,复写古画,自家创作的,简直可以说没有,这就是王派留在画界最大的恶影响。

仅仅王石谷一人的画,就不下二百多件,可见陈昔凡收藏的字画很多。

在家闲住了一时,陈昔凡去浙江看老朋友、浙江巡抚曾子固。

不料这一趟东行,为陈家败落埋下了祸根。

在杭州,经姚通事(翻译)怂恿,陈昔凡和曾子固答应为英国商人到东北收购三万吨大豆。

陈、曾以浙江省华商大益公司的名义,英商以上海怡德洋行名义,签订了合同,注明:英商先预付一笔收购大豆的资金,英商不得私自去东北收购大豆;英商提出,中国地方政府提供信誉担保,并用陈、曾两人的家产作预付资金的信押。

不久,东北大豆价格猛涨,按原约收购大豆,陈、曾两家要大亏血本。

一调查,原来是英商私自在东北收购大豆,引起大豆价格上涨。

陈昔凡、曾子固掌握了证据后,提出诉讼,控告英商违约。

官司以判决取消合同,陈、曾交还英商预付金了事。

不料办理上述手续时,姚通事利用陈昔凡、曾子固不懂英文,在文件上做了手脚,使退金收据与原约不符。

当时陈昔凡、曾子固并不知情,以为此事已了结,哪知留下了一个祸根,此是后话。

就在这时,陈家来了一位年轻的异性亲戚,给陈独秀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机。

二小姨妹高君曼1909年岁暮,高晓岚同父异母的妹妹,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高君曼(小众)到了安庆,住到了姐姐家。

高君曼1888年出生,小陈独秀10岁,此时20出头。

高君曼乌黑浓密的短发,两眼灵活顾盼,衬托着来自京城的新女性的不俗。

姐姐不识字,给娘家的信,都是丈夫陈独秀代笔,娘家人多不识字,都由高君曼回信,一来二往,高君曼和姐夫陈独秀便直接通信了。

高君曼对姐夫的革命活动和留学生涯十分熟悉,常常夸口于同学之间,引以为荣。

高君曼刚来时,延年和乔年十分高兴,父亲回来了,又来了小姨,家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母亲是老土,讲不出什么道道。

小姨肚子里有许多北京学生的逸闻趣事,筱秀也缠着小姨,问东问西。

京城的故事,在他们的耳里,个个都新鲜。

逐渐地,高君曼和姐夫的话多起来。

两人都是接受新思想的人,高君曼平常崇拜的人,差不多都是姐夫的熟人、朋友,所以,两人有说不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