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辛亥风云(6)

2025-03-31 02:14:51

1912年1月初,陈独秀走马上任。

当时和陈独秀同在都督秘书科的有邓艺孙、洪海闿、江津本、李德膏(李光炯)、卢光浩、马汝简、吕嘉德、李中一、龙炳等人,他们中多数是陈独秀的老朋友。

陈独秀嫂子张氏的弟弟张啸岑从前和吴越同在保定学堂读书,这会也在秘书科管理文书。

陈独秀性急,有嗣父陈昔凡遗风,恨不得一日干三日的事,常和科里同事发生口角。

这些人到孙毓筠面前说三道四,使陈独秀与孙毓筠也闹了矛盾。

一日,宣布开会后,孙毓筠和往常一样,闭目养神,由着陈独秀滔滔不绝地说,问到一句,孙哼一声,不问则不鸣。

孙毓筠认为,宣统已宣布退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了,革命已经胜利,可以松一口气了,他不喜欢陈独秀的急性格。

孙中山后来和陈独秀谈话,把这种松一口气的态度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其时,安徽的庐州(孙万乘)、芜湖(吴振黄)、大通(恭钟岳)三处军政分尉不听孙毓筠的指挥,形成割据局面。

陈独秀见孙政权内外交困,孙毓筠又不支持他的兴皖计划,一气之下,将职位让给李光炯,自己去新恢复的安徽高等学校任教务长了。

校长是桐城派传人马其昶(1855~1930),光绪举人,曾任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教习。

春天,陈独秀去了一趟杭州,与苏曼殊见面。

4月13日,苏曼殊在杭州给刘三写信说:前夕归至西湖,连接三函,喜慰无量。

今与思渊,仲子约定,来沪时奉谒左右。

仲子指陈独秀;无量指谢无量;思渊指沈士远。

孙毓筠在安徽左右不了局势后,孙中山、黄兴派率部驻军浦口的柏文蔚协助他。

5月,孙毓筠应袁世凯重金聘请,去北京任袁的高级顾问。

见安徽群龙无首,在安徽高等学校任教务主任的陈独秀向校长马其昶告假。

马其昶不习惯陈独秀的激进方法,见他要走,乐得答应了。

6月,陈独秀到浦口找到柏文蔚,请他主持皖政。

当时,郭应龙部发生闹饷风潮,皖省人心不定,留守府撤销后,各地军心已散,浦口已无战略意义,回到安徽,尚可保留一部分革命力量。

6月底,柏文蔚将军部迁往蚌埠,自己到安庆上任都督兼民政长,陈独秀、赵字臣等为秘书。

当时,袁世凯也想拉拢柏文蔚,陈独秀主张虚与委蛇,决不为之所动。

柏文蔚是体育教师出身,长得像个将军,大头大脑,相貌堂堂,人称柏大头。

当时安徽有两派:军务部长管鹏派与柏文蔚派。

两派有隙。

一日,一个管派的人到柏文蔚处来,想找几句话恭维柏文蔚。

想来想去,说:今天能见到柏公,实属三生有幸,像柏公这样庸庸碌碌的将军,真是海内仅有。

陈独秀在一旁听了哈哈大笑,也不顾忌柏文蔚一脸窘态。

陈独秀想,此话实在恰到好处,妙不可言。

就在这时,陈家灾祸来临。

一日,儿子延年喘着粗气跑到都督府,要陈独秀赶快回家。

到了家,陈独秀才知道,原来,两年前和陈昔凡签合同做大豆生意的英商,利用辛亥革命后浙江巡抚倒台之机,通过英国官方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陈昔凡归还收购大豆的定金。

陈昔凡接到英商的讼诉状,吃惊不小,忙叫孙子去喊回陈独秀,商量对策。

陈独秀劝嗣父亲赴上海,与英商怡德洋行交涉。

后陈昔凡带病去上海,查阅文字,方知当年上了姚通事的当,未将原来的契约作废。

陈昔凡不会英文,吃了洋亏,有口难辩,只好按约赔偿预付金,用财产契约顶了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