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夏~1916年冬)一《青年杂志》1915年初夏,汪孟邹从上海来信说高君曼染肺疾咯血,催促陈独秀回国。
原来,陈独秀去年走后,丢在上海的高君曼及两个孩子主要靠汪孟邹照顾。
因生活清贫,高君曼患了肺炎。
当时,没有发明青霉素,患了这种病,差不多是不治之症。
一天,汪孟邹给高君曼送来陈独秀编的《新体英文教科书》的一点稿费,发现高君曼病卧在床上,脸色苍白。
汪孟邹抱起哭作一团的小鹤年,连声说:这怎么行,这怎么行,赶紧叫仲甫回来吧。
高君曼连咳了几声,用手帕捂住嘴,见是殷红的一口血,汪孟邹赶紧倒了一碗开水让高君曼喝下,说:我回去就给仲甫写信,血都咯出来了,还等什么?因为妻子得了肺病,陈独秀十分注意这个病。
半年后,他给一位读者写回信,谈到注意卫生和防止得肺病的关系:肺脏为空气中之动物,唯一营养机关,人缺饮食尚可生存至一星期之久,若无空气,虽数分钟不能存也。
血液之小循环(即静脉回血由心脏之肺动脉入肺),排除旧瓦斯(gas)而吸收新鲜空气。
设空气、灰尘中,含不洁有毒之微生物,吸入肺脏,致起种种恶症,其最危险者为肺结核,我国所称为痨病是也。
欧美日本各国公共游戏及建筑物,特设痰盂,即预防痨病微生物,混入空气袭人肺脏也。
接到汪孟邹的信,陈独秀立即回国。
在轮船上,他决定自己创办一份《青年杂志》。
他这么想,有包括养家糊口等经济上的考虑。
延年、乔年、松年和女儿筱秀在安庆,全靠谢氏和高晓岚维持,自己顾不上。
但高君曼和两个小孩子,自己却推脱不了养育的责任。
以前,陈独秀独自办过《安徽俗话报》,有办报的经验。
此外,陈独秀帮助章士钊办过《苏报》、《国民日日报》和《甲寅》,加上担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时,认识了许多朋友。
因此,办《青年杂志》足可养活一家人。
海风阵阵,海浪汹涌。
陈独秀凝视着日益接近的中国,心灵深处涌起了一种对未来前景从未有过的信心和豪情。
孕育中的新生命告诉他,他已捕捉到了东方觉醒的曙光。
回到上海,陈独秀住在法租界嵩山路吉益里二十一号。
陈独秀立即和汪孟邹谈到新办杂志的事,汪孟邹因亚东图书馆已经担负了几家杂志的发行任务,加上不清楚《青年杂志》前景究竟如何,推荐陈子沛、陈子寿的群益书社担任发行。
因有汪孟邹介绍,群益书社的陈氏兄弟愿意承担新杂志的发行工作。
他们不知道发行情况,提出编辑费、稿费只能定在200元。
陈独秀无生活来源,觉得有200元就很不错了,至少可以保证一家人吃穿无忧了。
《青年杂志》后来走红,汪孟邹为这次拱手相让懊恼不已。
高君曼听丈夫说,每月将有200元的固定收入,苍白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9月15日,16开本的《青年杂志》月刊第一期问世,开始发行仅千册。
陈独秀信心十足地对汪孟邹和陈氏兄弟说:开始有千册就不错了。
有十年八年功夫,《青年杂志》一定有很大影响。
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发刊词),提出科学与人权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举起了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
为避免文字狱,陈独秀将刊物的重点放在青年的教育上,提出批时评政,非其旨也。
两年后,胡适刚从美国回上海,下决心20年不谈政治,与陈独秀此时念头,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