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人政治孰是孰非:首任总书记陈独秀 > 第四章 创办《青年杂志》(4)

第四章 创办《青年杂志》(4)

2025-03-31 02:14:51

三中国文学界的雷声1915年5月10日,胡适给母亲写信,谈他回国前的安排。

信中,胡适谈及给《青年杂志》写文章的稿费事:上海有友人办一报,欲适为寄稿,适已允之,尚未与言定每月付笔资若干。

如有所得,即令由瑞生和转寄来家为家用。

该处系友人主持,虽力不能多酬笔资,然亦不致令我白做文字也。

俟后有定局,再写信通知吾母及瑞生和号。

虽力不能多酬笔资,然亦不致令我白做文字也,指陈独秀的经济也不好,但总不会让胡适白写,说明陈独秀未提稿费,是胡适迟寄文章的原因之一。

家中的经济不好,胡适请汪孟邹将《决斗》稿酬交上海瑞生和号二哥处,转寄给母亲。

友人即陈独秀,母亲不知道这个陌生人,所以,胡适不必写出来。

5月19日,汪孟邹给胡适去信,谈到《决斗》一文:炼与群益交谊极深,定无异词。

所谓与群益交谊极深,即指汪孟邹与陈独秀交谊极深。

汪孟邹说定无异词,却偏偏出了问题。

就在陈独秀打算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如火如荼的《青年杂志》引起了同行的嫉妒。

当时,上海青年会办了一个刊物《上海青年杂志》,没有销路,他们写信到群益书社,指责《青年杂志》和他们的杂志雷同,奉劝《青年杂志》及早更名。

上海青年会态度硬,陈子沛、陈子寿胆子小,陈独秀执拗了几个月,没有办法,只好在1916年3月出版一卷六期后,停刊了。

8月13日,立秋后不到一周,陈独秀给胡适写了第一封信。

《青年杂志》停刊数月,以至耽误刊登胡适翻译的《决斗》。

因决定9月15日复刊,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在信中说:《青年》以战事延刊多日。

兹已拟仍续刊。

依发行者之意,已改名《新青年》,本月内可以出版。

大作《决斗》迟至今始登出,甚愧甚愧!足下功课之暇,尚求为《青年》多译短篇名著若《决斗》者,以为改良文学之先导。

战事,指各地第二次反袁世凯起义。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了。

6月7日,黎元洪继任总统,各地稍安。

但信中对于胡适所关心的《决斗》稿费,陈独秀仍然没有提及。

陈独秀停刊后,没有生活来源,自己穷得丁当响。

8月21日,胡适在寓所读惠洪的《冷斋夜话》,发现苏东坡也有不少白话诗。

在美国留学的朋友,几乎个个反对自己做白话诗。

好在朱经农、杨杏佛最近又寄来仿适诗、白话诗,尽管货色不地道,聊胜于无!令胡适高兴的是,国内的陈独秀,对自己文学改良的见解完全赞同。

但他不喜欢第一卷第三号《青年杂志》上谢无量长律前陈独秀写的按语。

陈独秀的按语赞此长律为稀世之音,还说:子云相如而后,仅见斯篇;虽工部亦只有此工力,无此佳丽。

陈独秀一面讲文学变迁,一面刊登谢无量的死文字,不是自相矛盾吗?谢无量的诗,少说也有一百处用古典套语,有的地方狗屁不通,有的地方莫名其妙。

想到这里,胡适给陈独秀写信说:贵报案语之为厚诬工部而过誉某君也。

工部指杜甫。

写诗做到押韵,才入门呢!好一点的,所谓南社诸子,写诗数量虽多,但夸而无实,滥而不精,好的很少。

樊樊山、陈伯严、郑苏盦名气稍大,但追慕古人,不值得提倡,徒增赝品而已!当然,南社中也有好的。